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19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有史书记载,在清朝早期和中期,中央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外省大员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开始引起这一变化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进
C.义和团运动的冲击
D.“东南互保”协议的洽商
2.(2024 江苏如皋一模)186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之举旨在( )
A.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
3.(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罚”,至于“陶冶木石”等手工业只能于“农隙治事”;以两(每25户为一两)为单位的社会基层组织除留足一年所需粮食外,其他一切剩余产品都要上交国库。这些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崇尚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B.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
C.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基层组织能力得到了加强
4.(2024重庆八中5月模拟)1853年,由于长江下游航运被切断,江苏地区出产的海盐不能运送到长江中上游。清廷特许“川盐济楚”,即将四川的井盐供给湖南、湖北等地。四川井盐的市场需求量的剧增,加上当时盐井技术条件的进步,使川盐的发展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说明( )
A.列强侵略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B.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C.政治局势变化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D.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5.(2024江苏南京二模)晚清湘籍官僚集团崛起有着显著的职场“雁阵效应”,湘军集团官至督抚者达27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这( )
A.说明了中央权力下移
B.导致了洋务运动速败
C.摧毁了封建统治根基
D.造就了军阀割据局面
6.(2024山东德州三模)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7.(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9世纪60年代以来,李鸿章兴办了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陆续筹款添购德国克鹿卜后门四磅钢炮114尊;仿照德国制度,成立炮队19营,聘请德国教习训练。这些举措体现了( )
A.军事体制实现现代化
B.中外军事力量趋于平衡
C.军事建设与国际接轨
D.军事工业取得创新发展
8.(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不能与外人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他( )
A.兼具革新和自强意识
B.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9.(2024河北邯郸二模)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其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 )
A.革新了办学理念
B.旨在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瓦解了科举制度
D.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
10.[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
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11.(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月联考)洋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为官商“权限必须分明”,但强调“盖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企业“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这反映洋务派( )
A.经济理念受封建思想影响
B.积极顺应近代化潮流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经济上剥削民间资本
12.(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揭示了( )
A.废除科举制度的后果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D.“师夷之长技”是官场共识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湖南省雅礼中学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在外力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化思潮和运动表现出一种回应外国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说,这种回应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拯救民族危机。有的论者以此特征,把中国的现代化称之为一种“防御式的现代化”,即一种被动的现代化。在近代中国,西方的侵略的确是构成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障碍之一(另一障碍是中国的封建主义)。所以,这种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动力或目的的现代化运动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使然。“防卫型现代化”的特征对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判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因为“防卫”的需要,“民族主义”或“文化本位”的情结始终制约着近代中国人对现代化价值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而客观的了解,因此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现代化思潮与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王继平《晚清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文化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完整,表述清晰。)
答案: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直接联系,排除;清末,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实际上是寻求“自保”,昭示着中央权力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与材料中“开始引起”不符,排除D项。
2.D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在南方一些省份加收粮捐、亩捐等,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员整顿江南田赋,恢复正常赋税,目的是恢复统治秩序,故选D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是强弩之末,排除A项;该举措是为恢复统治秩序,不是为发展江南的经济,排除B项;采取清赋举措有助于中央收回被地方督抚分割的财政权力,排除C项。
3.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坚守“农业”为本的思想,只能够在农作间隙从事手工业,并且其赋税任务还比较繁重,这些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C项;材料没有述及“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教为号召,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文化色彩”,排除B项;材料没有述及基层组织能力得到了加强,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1853年”“长江下游航运被切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江苏地区出产的海盐不能运送到长江中上游,清政府特许“川盐济楚”,促进了四川井盐业的繁荣,据此可知,政治局势变化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述及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阻碍江苏地区出产的海盐运送到长江中上游,而不是“列强侵略”,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根据材料“晚清湘籍官僚集团崛起”“雁阵效应”“湘军集团官至督抚者达27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央权威逐渐减弱,汉族地主、地方势力逐渐崛起,湘系掌握军队、占据地方要职,集团化的势力不断强化,说明中央权力不断下移,故选A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触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地方势力的崛起会动摇封建统治根基,但并没有“摧毁”,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湘系一派,没有其他地方势力的情况,并且材料表明中央式微,但并没有导致“军阀割据”,清政府仍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被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先进人士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积极翻译和介绍西方经济学著作,试图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来振兴国家,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经济学著作的引入是为了救亡图存,且此时主要为西学东渐,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入为主,排除A项; 当时学习西方的观念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底层民众了解不多,排除B项;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通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设备和训练方法,使中国的军事建设开始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故选C项;李鸿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设备,并训练炮队,但这并不等同于整个军事体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尽管进行了一些军事现代化的尝试,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中外军事力量并没有趋于平衡,排除B项;虽然李鸿章兴办了多个军事工厂,但材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工厂在技术上取得了创新性的发展,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在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主张矿业和铁路由中国人自己控制,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据此可知,张之洞兼具革新和自强意识,故选A项;“中体西用”指的是在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纲常名教”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学习和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领域中先进的东西,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经济和政治主张,旨在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国家危亡,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创办自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以西方语言(如英语)、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科学和技术为主,设置了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说明洋务学堂受西方办学的影响,办学理念发生了革新,故选A项;洋务学堂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19世纪60年代中国选官制度仍然是传统的科举制,并未瓦解,排除C项;“消除了传统教育思想风气”表述绝对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而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说明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洋务运动对经济结构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未提及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可知,只是少数民用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而非洋务运动中后期,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可知,洋务派主张让利不放权,民用企业的发展仍受到阻碍;根据材料“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可知,洋务派主张限制股东权利,这些主张均体现出经济理念受到封建思想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经营管理仍然受到封建思想影响,不利于近代企业的发展,没有积极顺应近代化潮流,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指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而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不变,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剥削”一词不准确,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经济上利用民间资本,但阻碍商民获取管理权,排除D项。
12.C 材料提及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官高挂名,或骤出骤入,听到半世纪之前出版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还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中国精通国际事务的专业人才稀少,即洋务专业人才匮乏,故选C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A项;“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官场共识”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相悖,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挽救民族危机是推动晚清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阐述: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思想。19世纪60年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运动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推动“百日维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已经从洋务派的技术现代化,转向制度现代化。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1年,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总之,晚清现代化因外国侵略而起,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现代化的内容逐渐推向深入,但在腐败专制的封建王朝体制下,无法实现现代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