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0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贵州卷,6)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
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2.(2024山东枣庄二模)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他曾说:“绅权固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这一主张( )
A.勇于突破君主体制束缚
B.切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
C.旨在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试图通过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变革
3.(2024山东青岛三模)下图内容节选自1896年徐树兰、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的农务会“试办章程”。这表明该会致力于( )
本会应办之事,曰立农报、译农书,曰延农师、开学堂,曰储售嘉种,曰试种,曰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曰赛会,曰垦荒。
A.践行“实业救国”思潮
B.推广新式生产技术
C.落实政府的新政举措
D.推动小农经济的振兴
4.(2024江苏如皋二模)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英国、印度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
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
5.(2024广东汕头二模)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 )
A.维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B.国家危亡促进国人觉醒
C.三民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近代报刊引领思想变革
6.(2024广东揭阳八校5月联考)戊戌变法时期兴起学会运动,当时有强学会、农学会、算学会等。这些学会主要研究万国法律、政教理法、化学、物理、水陆军事学等内容。学会成员主要是维新人士、知识分子,一些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绅也参与其中。这说明当时( )
A.变法图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救亡图存成为政界共识
C.戊戌变法推动学校教育转型
D.变法加速统治阶级分化
7.(2024河北唐山二模)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 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 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据此可以认定,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 )
A.可以还原戊戌政变的历史真实
B.能对戊戌政变形成正确认识
C.是研究戊戌政变的重要史料
D.有意隐瞒戊戌政变的客观事实
8.(2024重庆渝中高三联考)19世纪末,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这从侧面表明( )
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变革
C.列强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
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
9.(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晚清某一历史事件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正如当时谚语所讲:“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列强意识到利用虚弱不堪的清政府统治中国百姓,显然比列强直接派总督统治百姓会更有效。该历史事件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10.(2024北京房山区高三上期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南方一些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参与朝廷与列强的战争。材料说明,晚清时期( )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B.中国南北方发展趋于平衡
C.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加快
D.利用义和团抵制变法运动
11.(2024 北京昌平区二模)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12.(2024安徽皖江名校高三12月联考)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尊王法祖、重文轻武等观念,提出怀疑、批判,从而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这些反思通过当时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表达出来,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为近代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B.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已基本完成
C.使近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实现多元化
D.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山东济宁三模)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静态看对义和团的态度 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 (太常寺卿袁昶)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军机大臣刚毅等)义民可恃,其术甚神。 (侍读学士刘永亨)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 (端郡王载漪)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 评价一 1899年,御史黄桂鋆上奏:“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藉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藉以捍卫身家。” ——摘编自《义和团档案史料》 评价二 义和团……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中国终将成为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而不致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作为史料,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对研究19世纪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价值 (6分)
(2)指出评价一和评价二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何明显异同,并结合材料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答案:
1.A 清朝官员由咸丰初年的“讳言洋务”到戊戌变法前后将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视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激发了朝廷官员救亡图存的爱国之心,故选A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并未实现自强求富的主张,排除B项;维新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洋务企业依然存在,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梁启超主张通过开启“官智”的方式来推进政治改革,即试图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变革,故选D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并没有突破君主体制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的方式,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排除B项;提高官员的政治素养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农务会致力于引进新的农业知识(如翻译农书、聘请农师、开设学堂)、培育优质种子、制作新式农具和肥料等,这些都是为了推广新式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选B项;“实业救国”思潮强调发展实业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发展其他实业,而是专注于农业,排除A项;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与材料时间“1896年”不符,排除C项;虽然这些措施可能会对小农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小农经济,而是更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改良,排除D项。
4.B 1896年,谭嗣同在其诗歌《金陵听说法》中不仅使用了中国的古代典故,还引入了《圣经》典故、英国和印度的政治词汇以及佛教用语,表明谭嗣同在诗歌中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维新派主张变法、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其目的是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选B项;“《圣经》典故,以及英国、印度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均不是本民族事物,与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A项;谭嗣同诗歌中也包括中国古代典故和印度文化,“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传统三教思想指的是儒释道,材料信息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项。
5.B 1895年至1900年,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关注和强调民族意识,这反映了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觉醒和对民族身份的重视,故选B项;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且以失败告终,1895年“民族”这个新词已经传播,不能说明维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排除A项;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近代报刊的影响,排除。
6.A 戊戌变法时期兴起的学会成员包括维新人士、知识分子、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绅,说明维新派主张的变法图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救亡图存成为政界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戊戌变法时期兴起的学会运动,没有涉及学校教育,不能得出“推动学校教育转型”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有一些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绅加入学会,但这并不能说明变法加速统治阶级分化,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亲历者,《戊戌政变记》由梁启超所著,是研究戊戌政变的重要史料,故选C项;梁启超明确提出,他在《戊戌政变记》的编撰过程中,由于感情的作用,不免将真实情况放大,因此该著作不能全然代表历史真实,也就可能影响对事件的客观认识,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有意隐瞒戊戌政变的客观事实,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地主阶级阻碍社会变革,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故选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口号,排除B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此时清政府还没有成为列强代理人,排除C项;“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它没有改变列强对华政策,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南方一些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参与朝廷与列强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使得晚清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加速,故选C项;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排除A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D 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彻底阻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思想,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提出怀疑、批判”“各种舆论宣传工具表达出来”“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义和团运动为近代中国人不断深化探索救国之路提供了新的途径,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实现多元化,排除C项;D项夸大了义和团的作用,排除。
13.答题角度 (1)从史料是研究晚清政局的第一手史料的角度作答;从史料反映出清王朝面临危机加剧的角度作答;从史料反映出清王朝内部对解决危机途径出现不同认识(对义和团态度出现分歧)的角度作答。
(2)异:从评价一重在强调义和团兴起的合理性,评价二重在强调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角度作答。
同:从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动机具有合理性的角度作答。
主要因素:从观察者观察的时间或时代不同(材料一是时人观察的结果,当时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而材料二是后人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从中国近代发展的视角观察的结果)的角度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