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1 晚清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经济、文化和选官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1904年,清政府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实由小学堂教字母拼音始……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此举意在( )
A.改革教育塑造国家观念
B.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
C.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
D.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
2.(2024河北石家庄摸底检测)《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清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3.(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毕业考试结果中等以上者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出身,中学堂授予贡生出身,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有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4.(2024吉林二模)阅读下面洋务运动时期赴美幼童籍贯分布表,可知当时( )
省份 广东 江苏(包 括上海) 浙江 安徽 福建 山东 合计
人数 /人 85 21 8 4 1 1 120
A.洋务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B.美国在各地渗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C.留学教育受到地域开放程度的影响
D.传统教育体制仍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5.(2024河北调研)下面为清朝同治年间进口关税收入情况图。据此推知,晚清时期( )
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政府财政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C.中国海关主权开始逐步丧失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2024山东菏泽二模)1904年,山东博山玻璃公司成立。公司由山东农工商总局划拨官银5万两,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由张謇等人负责,生产平板玻璃。这说明当时( )
A.清末新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B.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艰辛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D.股份制成为新型经营方式
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增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皇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8.(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乘客逐渐增多。这说明( )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9.(2024江苏南通三模)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
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10.(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宽轨。这些铁路与中国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抢夺筑路利权 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
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 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
11.(2024北京昌平区一模)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
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
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12.(2024广西北海一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山东新高考9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注 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俄国建成于1903年7月。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南满铁路:日俄战争(1904年)后,沙俄把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这段铁路改称为南满铁路。
北宁铁路:清政府建造,唐山至胥各庄段始建于1880年。1912年全线通车。
平绥铁路:又称京张铁路,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10月,总工程师为詹天佑。
津沪铁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称津浦铁路,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一条铁路。1908年6月开工建设,1912年11月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德国建成于1904年。
结合材料,以“铁路·缩影”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1.A 根据材料“同国之人,其情易洽……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可知,清政府以官音统一天下语言,让各省学堂教员用官音讲解知识,这主要是为了通过统一语言来促进国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塑造国家观念,故选A项;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是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以官音统一全国语言,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局面”可知,清政府鼓励私家编纂教科书,促进了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满足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客观需求,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清政府鼓励私家编撰教科书,并不意味着私学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C项;材料与D项无直接联系,排除。
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清末新政中,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清廷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赴美幼童籍贯分布表”可知,首批赴美幼童的籍贯地多为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相较其他地区要开放,这说明当时留学教育受到地域开放程度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赴美幼童籍贯分布情况,无法体现出整个洋务运动的特征,A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说明传统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知,晚清时期进口关税收入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逐渐开放市场,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晚清时期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材料中的图无法推知清政府财政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排除B项;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的规定,标志着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博山玻璃公司成立……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可知,山东博山玻璃公司采取股份制的新型经营方式,故选D项;仅凭材料不能推知清末新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清政府自开商埠从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清政府自开商埠在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电车作为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在上海,在人们对其的接受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阻力,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表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故选B项;英国电车公司并未对电车的实际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只是采取一些策略来推广电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接受过程,并非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所以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从上海运输到湖州的货物居多,由此说明小轮船这种新式交通便利了工业品的运输和销售,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项;浙江与上海都属于东部地区,B项表述错误,排除;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与俄国在近代中国所修建的铁路轨距不同,与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是与法国、俄国等列强在中国抢夺修筑铁路的利权所致,故选A项;B、C两项均不是近代中国铁路轨距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近代中国铁路轨距不同是材料的表面信息,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近代西医学校,这说明西医得到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故选B项;公共卫生仅仅是该校课程的一部分,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当时中国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仍是儒家经典,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传统医学受到重大冲击的结论,排除D 项。
12.B 根据材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医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故选B项;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3.参考答案 示例一
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列强把在中国投资铁路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
近代中国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等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修筑铁路以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体现,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示例二
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的局面,清政府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自己修筑铁路挽救危机,避免利权丧失。
如北宁铁路(唐胥铁路)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