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长沙一中二模)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以“兴学尤为急切”,设立川省学务处。1903年,新任四川总督锡良通饬各府、厅、县赶办学堂,如有“玩世固执之辈……无论官绅,定予严处,断不宽贷”。这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内地偏隅思想保守落后
C.四川积极响应清政府改革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2024湖南长沙一中二模)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共23条,大多采自日本明治宪法。正文是“君上大权”,附录之中列有臣民权利义务。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说明( )
A.清末立宪开始探索民主政治
B.清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
C.日俄战争促成中日关系改善
D.清末革命风潮高涨有必然性
3.(2024山东烟台一模)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
B.民主政治理念得到践行
C.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4.(2024辽宁锦州一模)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并陆续将粤汉铁路的股权转让给比利时的公司,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湖南士绅主张“废约自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5.(2024安徽蚌埠三模)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为永久计……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6.(2024江苏南通二模)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
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7.(2024江苏常熟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薛福成在《筹洋刍议》中指出:“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也。”郑观应也坦言,“富出于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些可用于说明( )
A.早期维新派具有经济民族主义倾向
B.列强的经济侵略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实业救国”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维新变法旨在改善中国对外交往的困境
8.(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9.(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4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4区,让他们各自担任防御的资任。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
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10.(2024辽宁丹东二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11.(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新政初期,清廷认为咨议局的任务为“凡地方应兴应革事宜,议员共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宣统元年(1909年),河南咨议局成立大会上,清廷代表致辞时指出:“咨议局者……(地方之事)属地方绅民,而官但当任督率倡导之责而已。”这实质上反映出( )
A.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
B.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C.咨议局架空了地方督抚实际权力
D.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12.(2024辽宁抚顺一模)虽然辛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对此关于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民主共和之路的真正实现
C.践行了君主立宪思想
D.责任内阁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山东潍坊三模)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10分)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4分)
答案: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四川虽地处西南偏隅,但是积极响应清政府改革号召,两任总督积极进行兴学改革,故选C项;四川积极响应清政府的新政,不能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排除A项;四川积极兴办新式学堂,而非思想保守落后,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宪政具有保守性的特点,这促成更多人支持革命,体现了清末革命风潮高涨的必然性,故选D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清廷虽然名义上推进立宪,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排除A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看,清廷并非真心实意地想改变落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日关系,排除C项。
3.B 孙中山提交临时政府部长名单,由作为立法机关的参议院通过并确认,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是近代民主政治理念的初步践行,故选B项;名单获得通过,说明他们最终达成共识,排除A项;孙中山按照民主程序组建政府,不能表明其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排除C项;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湖南士绅主张……鄂、粤两省亦有此议”可知,湘、鄂、粤等地民众强烈反对列强攫取铁路修筑权,要求收回筑路权,这反映了民众路权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保路运动爆发于1911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在华利益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弃黄帝纪年,采用民国纪年,顺应了“新民国之民主主义”的要求,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诉求,故选D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接受了部分革命党人的主张,不能反映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排除B项;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排除C项。
6.C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美希望中国建立稳定的中央政府,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C项;材料显示英、美列强以审慎的态度看待南方革命政府,排除A项;英、美报刊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看不出两国支持何种政体,排除B项;报道分析的是南北割裂局面会对英、美两国造成的影响,而不是两国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等人强调发展工商业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提出商战主张,可用于说明早期维新派意识到发展实业对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具有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列强经济侵略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仅郑观应等少数人重视工商业,不能说明“实业救国”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维新变法旨在改善中国对外交往的困境与“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等不符,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讨论了辛亥革命爆发或扩大的各种原因,有国人种族观念的郁积、晚清政治的腐恶及威信的失坠、新思潮的输入等,还有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等,故①正确;梁启超是从种族观念、政治、思想文化、铁路国有政策、袁世凯等角度进行分析,故②错误;材料中梁启超主要分析的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可能性,故③错误;梁启超主要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故④正确。故选C项。
9.C 根据材料“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让他们各自担任防御的资任”并结合所学知识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力量可知,此举措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地位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此时武昌起义刚爆发,民主共和政体到1912年初才建立,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的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是革命派和袁世凯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从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再到总统制,是不同派别政治权力的交锋,与共和政体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最终确立总统制,是因为袁世凯的权力大,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既不愿过多放权给咨议局,又欲通过立宪限制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日益坐大的督抚群体,利用咨议局制约和监督地方大员,从而造成咨议局定位的变化,这反映出蕴含近代民主因素的咨议局在清廷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中得到了发展,故选A项;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试图通过提高咨议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抚,并没有体现咨议局已经完全取代督抚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试图通过提高咨议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抚发展,并非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构指的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而出,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践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并非君主立宪思想,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责任内阁制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路径: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