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名校联盟月考)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年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2.(2024江苏如皋二模)五四思想界欢迎“莫小姐”(moral)者同样大有人在,他们不仅热议个人与“国家”“世界”之类的宏大问题,也频繁触碰个人生活中最为鲜活和隐秘的部分,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这可以用于说明五四运动(  )
A.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B.开始冲破封建主义藩篱
C.促使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3.(2024江西南昌二模)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4.(2024天津和平区一模)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些活动(  )
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映出知识分子放弃了民主与科学
C.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积极准备
5.(2024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6.(2024辽宁丹东阶段测试)1922年,董必武组织了“武汉妇女读书会”和讨论会,组织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引导她们学思结合,深入了解工人现实的生活状况。同时期,国内妇女同胞中出现各类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会与读书会。这些活动(  )
A.推动党的早期组织建立
B.促使一批先进女性投身革命
C.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
7.(2024湖北鄂东南高三模拟)孙中山曾说:“清专制……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与各国立不平等之条约……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孙中山先生这段话旨在(  )
A.主张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建设民族国家,实现独立富强
C.争取国际支持,谋求世界和平
D.践行民主共和,反对独裁复辟
8.(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自治区)全面推动农民运动。这些决定(  )
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B.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D.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
9.(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以下内容节选自某部作战日记,它反映了(  )
7月1日,总理(孙中山)遗训贯彻革命主张,讨贼以救国。各军先后向湖南集中……
8月19日,现值前方战事开始之时,所有长沙卫戍区域内应即宣布戒严……
8月25日,第一军第二师向武昌攻击前进……
A.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军北伐,推进到长江流域
C.秋收起义爆发,部队计划进攻长沙
D.徐州会战展开,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10.(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高三检测)1924年,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演讲时指出,“要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和平解决”。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C.巩固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
D.确立政治协商机制
11.(2024河北邢台一模)有人在北伐战争回忆录中写到,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乡土观念及厌恶北军之心理,有助于国民革命军甚大,一旦北伐军出长江后,北上至黄河流域,这些有利条件逐渐淡化,反之北军的乡土观念加强了,故用兵亦渐困难。这反映了(  )
A.南北地缘因素对北伐战争的制约
B.工农运动影响北伐战争走向
C.政治宣传对动员民众的作用突出
D.革命统一战线存在分裂隐患
12.(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所属许克祥部搜捕共产党三千余人,封闭共产党机关七十余处,同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指责工农运动“阳冒国民革命之名,阴布全国恐慌之毒”。这表明(  )
A.中国的革命局势不断恶化
B.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已经调整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D.国民革命运动处于高潮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20年中外历史大事
1月 《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2月 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3月 李大钊发起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4月 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5月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7月 中国爆发直皖战争。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10月 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1月 《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
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关键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加以概括,并引用上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加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答案:
1.D 据材料“新思想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可知,双方都认为五四运动起源于一种新的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这种运动对民权和觉醒充满了信念,“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说法与思想相关,故选D项;以北大学生为革命先锋的历史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中胡适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何干之认为五四运动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阵营分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胡适和何干之的观点是在探讨五四运动的起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等,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故选D项;据材料“反复讨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等话题”可知,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中的先锋问题,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对于“国家”“世界”“个人主义”的认识,属于思想方面内容,未涉及参与阶级的信息,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并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有关,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D项。
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转变,继而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抛弃了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6.B 据题干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董必武组织妇女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并引导她们“学思结合”,“深入了解工人现实的生活状况”,涌现出了许多由妇女同胞组织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会与读书会”,激发了她们投身革命的热情,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就已经成立,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提升了广大妇女的革命思想意识,而不是其“社会地位”,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主体是“妇女”,并不能扩大为“群众”,排除D项。
7.B 据材料“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可知,清政府统治虽然结束,但尚未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孙中山的这段话表达了继续进行革命,建设民族国家,实现独立富强的目的,故选B项;据材料“清专制……欧战以还”可知,欧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清政府统治已于1912年结束,因此主张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孙中山的主张是对民族独立的要求,“争取国际支持,谋求世界和平”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可知,孙中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反对外部列强的侵略势力,践行民主共和制度,反对独裁复辟的说法是对内的政治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北伐战争是一场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旨在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而农民运动是推动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在农村地区推动农民运动,可以动摇军阀的统治基础,为北伐军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中共中央的这些决定可以视为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故选D项;提高农民的革命意识是农民运动的结果,材料并未涉及这些决定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B项时空不符,排除;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项时空不符,排除。
9.B “总理(孙中山)遗训贯彻革命主张,讨贼以救国”反映了该作战行动是基于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目标进行的;“各军先后向湖南集中”表明军队在湖南地区集结;“现值前方战事开始之时……宣布戒严”描述了长沙地区因为战事即将开始而宣布戒严,显示了军事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军第二师向武昌攻击前进”明确指出了军队的攻击目标是武昌。结合上述信息可知,这段作战日记反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推进到长江流域,故选B项;据材料“总理(孙中山)遗训贯彻革命主张”可知,此时孙中山已经逝世,武昌起义发动时,孙中山尚未逝世,排除A项;秋收起义虽然与湖南地区有关,但并不是贯彻总理(孙中山)遗训,排除C项;徐州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与材料中“湖南”“武昌”等不符,排除D项。
10.C 据题干“1924年”“农民运动讲习所”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再结合“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等内容可知,孙中山该想法的出发点是在农民和地主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之下,争取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持,维护社会的稳定,据此可知,其目的在于巩固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并没有具体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相关理论,排除A项;孙中山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他也没有提出“工农联盟”的相关理论,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慢慢商量”仅涉及农民与地主,目的是争取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持,并不能扩大为“政治协商”,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乡土观念及厌恶北军之心理,有助于国民革命军甚大”“北军的乡土观念加强了,故用兵亦渐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在长江以南作战时,乡土观念有利于国民革命军,而在长江以北作战时,乡土观念有利于北军,反映了南北地缘因素影响军队的乡土观念,进而影响北伐战争,故选A项;材料“北军的乡土观念加强了,故用兵亦渐困难”强调乡土观念影响北伐战争走向,而不是工农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域和乡土观念对北伐战争的影响,而不是政治宣传对动员民众的作用,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分裂隐患是指国民党右派阴谋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并不是材料中的乡土观念,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后期,国民党发动政变,逮捕共产党人,工农运动受到指责,国共合作走向破裂,表明中国的革命局势不断恶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是否调整,且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调整是在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以后,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排除B项;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国民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受到打压,工农运动受到指责,与“国民革命运动处于高潮”说法不一致,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
关键句: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时代特点: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新的变化。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使得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挫折后,先进的中国人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思想武器。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