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大连二模)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2.(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下图为一则近代广告,广告信息是:“注意九一八”“中国药棉纱布制造厂大赠送”“国难周年出品纪念”“商标”。该广告(  )
①发布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年 ②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号召民众铭记国耻支持国货 ④有利于民族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193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中共中央形成这一认识的背景是(  )
A.国民党的“围剿”失利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内阶级矛盾的缓和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4.(2024河北调研)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主张(  )
A.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
B.开辟反抗法西斯的东方战场
C.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
D.坚决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5.(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下图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画》刊登的一幅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片面抗战路线引发民众抗议
D.汪伪政权镇压抗日活动
6.(2024山东淄博三模)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  )
A.打破日军封锁囚笼政策
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7.(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这种批评往往是由于对情况不了解。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其意在强调当时(  )
A.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根源
B.中日两国的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
C.国民党以空间换时间决策正确
D.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
8.(2024江苏南京二模)据《八路军军政杂志》统计,仅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作战1 800多次。据日方作战记录,“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这些作战(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表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C.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支援了英美盟军反法西斯作战
9.(2024广东韶关二模)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国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
A.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
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10.(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全面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表示停止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做法(  )
A.促成了战略反攻阶段到来
B.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
C.促使蒋介石放弃对日投降
D.挽救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危机
11.(2024山东聊城二模)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制定的某一土地条例规定:“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所有人所有。”这一条例的制定(  )
A.致力于保障贫雇农和中农的利益
B.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D.践行了土地归社会公有的主张
12.(2024江苏高三百校联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这一主张(  )
A.基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重在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D.推动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二、非选择题(16分)
1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抗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中国政治报告》汇集了1911—1960年英国驻华官员定期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其初衷是“全面反映过去一年内发生的与报告国相关的事件,并解释其对该国立场和政策的影响”。
1931年8月27日,英国驻华公使M.兰普森的报告中,回顾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攻打红军之战况;“共产党……在条件艰难的山区开展远比国民党军队更为擅长的游击战。尽管国民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城区,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迫使共产党势力从江西和福建山区腹地的一地到另一地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驻华大使卡尔在1941年1月的报告中详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新四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动机的命令,因为它需要穿越的地区不仅有日本人,还有国民党中央军。……新四军于12月底出发;约2/3的人安然渡过长江。但是,其余人则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遭顾祝同部的军队袭击,约3 000人牺牲……但官方的说法是,新四军发生叛乱,必须处分。”
驻华大使薛穆“1943年年度报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府运用几支最精锐的部队,对共产主义地区进行包括军需品、医疗用具在内的严密封锁,然而,外国访客对共产主义地区的民主管理、全面战争基础上的民众组织、人民对共产党军队及政府的忠诚和热情支持,都给予了一致的赞扬。”
——摘编自喻卓
《来自一线的观察——英国驻华外交官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外交官员在抗战时期发出的《中国政治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6分)
答案:
1.B 由“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可知,1932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文章希望能够国内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故选B项;题干信息回应的是日本侵华,而不是回应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排除A项;一篇文章仅起到动员的作用,并不能由此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1932年抗日战争刚开始不久,中国尚处于防御阶段,所以上述文章表达的是团结御侮的愿望和要求,不能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排除D项。
2.D 据材料“国难周年出品纪念”可知,该广告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说明该广告发布的时间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而民国二十年刚好是1931年,与九一八事变发的时间一致,故①错误;该广告只是警醒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不涉及党派关系,无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②错误;“国难周年出品纪念”“商标”说明该广告借助宣传民族国家意识来提倡国货,故③正确;通过宣传民族危机意识,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企业品牌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有利于树立民族企业的品牌形象,故④正确。故选D项。
3.D 1936年,随着日本的侵略行为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为了应对这一严重的外部威胁,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了日本是主要敌人,并调整了之前的策略,故选D项;虽然国民党在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围剿”,但这并不是导致中共中央形成“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这一认识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与材料时间“1936年9月”不符,排除B项;中共中央形成这一认识主要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并不能说明国内阶级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
4.A 据材料时间“1937年5月”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对中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了侵略,但全面的侵华战争尚未爆发。毛泽东强调与那些愿意保持和平并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关系,这实际上是在为构建一个更广泛的反法西斯阵线铺路,故选A项;“开辟反抗法西斯的东方战场”虽然与抗日战争有关,但毛泽东的表述中并未直接涉及“开辟战场”的内容,排除B项;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揭示或讨论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而是强调与他们建立共同关系,排除C项;1937年5月,日本尚未开始全面侵华,排除D项。
5.B 漫画表达了当时民众对时局的关注和抗日的情绪,反映了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片面抗战路线指只依靠军队和政府进行抗战,不发动群众,材料不能体现片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汪伪政权于1940年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于南京,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D 题干描述的是八路军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铁路破袭战,并与友军配合攻击济南车站。这种行动与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相呼应,形成对日军的多面夹击,因此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故选D项;囚笼政策主要是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的军事政策,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项。
7.D 据材料“缺乏军火工业……无法完全克服”“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可知,斯诺认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采取游击战的形式,而不是频繁地攻击日军的大据点,主要原因是缺乏军火工业,采取游击战争有其特殊的原因,所以斯诺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军的战术选择,没有关于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原因的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于中日两国实力的对比,不能得出“存在较大的差距”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方式,并没有关于国民党战略战术的描述,排除C项。
8.B 据“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奇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这次作战重创华北日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故选B项。
9.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举行文化救国活动,以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国抗战,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故选D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属于民间自发的,不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排除A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但材料未体现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后,既全面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又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重建新四军,以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做法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1941年还没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治主张不同,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并不能消除,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是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是促使蒋介石放弃对日投降,排除C项。
11.B 据材料“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处分之权”“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所有人所有”可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保障土地的所有权,即维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为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故选B项。
12.A 据材料“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团结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新政府,且主张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一时期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对战后新政府做了设想,故选A项。
13.参考答案 (1)变化:从基本站在国民党的立场,同时也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作战方面的优势,到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群众路线)。
原因:
国内:全国抗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等西方国家组织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2)现实意义:为抗战时期英国制定对华政策提供参考;有助于西方社会更真实、客观地认识中国抗战,从而获得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援助。
史料价值:是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史料的有益补充;是从其他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有力旁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