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7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肇庆一模)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2.(2024湖南名校联盟月考)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法令,对米、面粉、棉纱、布匹、燃料、食盐、食糖、食油等主要生活必需品制定价格限制,禁止黄金和外币的买卖流通,规定公职人员工资冻结在1947年1月的生活指数标准上。这一举措( )
A.表明全国财政经济陷入崩溃
B.客观上促成了第二条战线初步建立
C.反映国民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D.折射出国共军力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3.(2024河北沧州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947年5月4日,上海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口号,运动迅速扩大到南京、北平、杭州等大中城市。7月以后,以“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运动进入新高潮。该事件( )
A.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
B.配合了八路军的军事行动
C.得益于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4.(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开学考)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这些措施( )
A.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5.(2024湖北十堰高三调研)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主张暂时保留“三三制”。到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指出,“建立联合政府的口号还是要提,但‘三三制’就不必提了”。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新民主主义政策改变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6.(2024海南海口二模)刘伯承回忆: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样式,是史无前例。不难设想,要实现这样的伟大战略计划,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材料中的“伟大战略计划”是指人民解放军( )
A.粉碎重点进攻 B.开展战略进攻
C.准备战略决战 D.进行渡江战役
7.(2024江苏扬州调研)1948年11月,《泰晤士报》评论说:“现在看来,中国如果要统一,似乎将从东北出发了。”某西方驻华大使情绪悲观:“我们非常不愿意地得到这样的结论:国民党现政府之早日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了。”据此可知,当时( )
A.渡江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B.人民解放军准备战略决战
C.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D.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8.[2024重庆一模(康德卷)]某一时期,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从革命老区抽调新闻、财经、公安等各方面的干部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等组建了诸如“平津南下工作团”“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等随军干部队伍。这一重大举措应是施行于( )
A.抗战大反攻时期 B.全面内战爆发前夕
C.三军挺进中原时 D.三大战役胜利后
9.(2024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 )
A.巩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为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开始奠定干部基础
D.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在全国执政做好准备
10.(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
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
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
11.(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下图标示的地理位置是现在中国的省会城市,这些城市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B.国共两党在②实现第一次合作
C.在③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在④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12.(2024辽宁沈阳期中)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
B.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C.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D.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二、非选择题(14分)
13.(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解放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在国民党方面,不是完全没有认识东北的重要性,但相对而言,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关内,而且以为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对东北工作并没有认真的研究和部署。
——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动向及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北的意图并分析原因。(8分)
答案:
1.D 据材料“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团结一致……三民主义”可知,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与国民党及民主党派和平建国的主张,并愿意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故选D项;“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庆谈判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召开政协会议的内容,排除C项。
2.C 根据题干时间“1947年2月”可知为解放战争时期,从法令内容来看,国民党政府试图通过控制生活必需品和禁止黄金买卖来稳定国民经济,反映出国民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故选C项;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全国财政经济陷入崩溃”表述错误,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法令无关,排除B项;国共军力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是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D项。
3.D 材料展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爱国民主运动的内容,该爱国民主运动以反对美蒋为中心,使国民党在人民中信誉一落千丈,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国民主运动在1946年底兴起,排除A项;该事件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动,而非八路军,排除B项;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在解放区展开,爱国民主运动则是在国统区,排除C项。
4.C 据材料“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故选C项。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在军事上处于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团结更多社会力量应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但是随着战略进攻的开始,战争的主动权日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加鲜明地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所以“三三制”原则已经不符合政权发展需要,故选D项;“三三制”原则涵盖了各党各派和中坚力量,已经超出了土地改革的范围,排除A项;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民族矛盾转向了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依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始终保持不变,排除C项。
6.B 由材料“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项。
7.D 据材料“1948年11月”“东北”并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这一时期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渡江战役取得胜利,A项时空不符,排除;1948年9月,辽沈战役已经打响,“人民解放军准备战略决战”这一说法与材料所述时空不符,排除B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排除C项。
8.D 由“从革命老区抽调”“平津南下工作团”“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等信息可知,这是在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为了配合渡江战役及渡江战役之后的工作而派出的工作队伍,故选D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名称是八路军或者新四军,不会称作解放军,所以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面内战前夕,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力量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地区,平津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国民党控制区,所以不会出现中国共产党从上述地区派干部的举措,排除B项;三军挺进中原时,平津地区尚处于国民党控制之下,所以不会出现派“平津南下工作团”的举措,排除C项。
9.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当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局面已定,材料中的六条规定是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做好准备,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党和干部的要求,与扩大阶级基础无关,排除A项;抗日战争在1945年已取得胜利,排除B项;战略决战的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此时已经结束,排除C项。
10.A 据材料“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可知,通过在城市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能够有效地打击反动势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城市中的胜利创造条件,这完全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性质,A项正确;此时城市接管工作尚未大规模开展,这只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城市接管工作的一种规划和要求,排除B项;这一时期还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报告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作提出的社会秩序建立的目标,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D项。
11.C ③是南京,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故选C项;①是西安,延安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排除A项;②是南昌,国共两党在广州实现第一次合作,排除B项;④是广州,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排除D项。
12.D 据材料“靠几部电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各行其是”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很强,时刻听党指挥,军事指挥体系成熟,而国民党一方却组织涣散,各自为政,故选D项;在实战中,有利的地形对于战争的进攻和防守都有影响,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军队纪律是战斗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的说法夸大了个人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 (1)国民党:
动向:一面以和谈赢得备战时机;一面在美国帮助下运兵抢占要地,调兵打通交通线,制造摩擦冲突,蚕食鲸吞解放区。
影响:暴露其反动独裁本质,逐渐陷入被动和孤立。
中国共产党:
动向: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动让步;同时,积极自卫作战,坚决还击制造冲突,以斗争求团结、求和平。
影响:表达和平的诚意,在社会各阶层中赢得同情和支持。
美国:
动向: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军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
影响:扶蒋反共,推动内战爆发。
(2)意图:以东北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坚固基础。
原因:自然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完整,工农业基础好;战略位置优越,背靠苏联,西南是已创建多年的晋察冀根据地,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国民党在东北没有基础,进入不便,且东北没有成为其重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