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调研)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改名旨在(  )
A.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基础
B.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C.为政协职权的转变做准备
D.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2.(2024江苏苏州高三上调研)1950至1953年,约有2 000名留学生归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 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有1 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或学术泰斗。这表明新生人民政权(  )
A.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B.获得知识界的政治认同
C.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D.文化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3.(2024辽宁大连二模)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河南省建立了1万多个乡,建立了民选的乡人民政府,10万以上的农民运动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这反映了(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D.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发展
4.(2024天津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8%。这些做法(  )
A.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利用外资增强市场活力
C.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5.(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1950年12月,《劳动报》刊文称:假定100万上海职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为新人民币),1个月就可吸储400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该文刊发的目的是(  )
A.践行过渡时期总路线
B.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C.配合开展工商业改造
D.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
6.(2024湖南A佳教育模拟)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各界支援抗美援朝
B.正确的领导比装备重要
C.冷战思维威胁国家安全
D.人民群众左右战争走向
7.(2024山东青岛二模)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
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
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
8.(2024湖南永州三模)毛泽东在评论某次会议时指出:“我们几个国家,苏联、中国,还有朝鲜和越南,是团结得很好的,方针是正确的,活动是有成绩的。……我们要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来孤立那些好战分子,就是孤立美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成功缔结了朝鲜停战协定
C.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9.(2024安徽蚌埠四模)1955年4月,毛泽东在同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谈话时说:“美国在广大的中间地带,从东京到伦敦建立军事基地。”他强调,美国在中间地带的行为使这些地区的人民“都是我们反对美国侵略的同盟者”。这表明毛泽东(  )
A.意在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联合各国共产党遏制美国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强调中间地带是冷战中心
10.(2024福建三明三模)1950年9月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在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护厂抢修、支援前线、恢复工厂企业等方面有特殊功绩者”。此举旨在(  )
A.弘扬中华美德 B.推进一化三改
C.重构社会秩序 D.巩固工农联盟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
A.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
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2.(2024广东佛山顺德模拟)1955年至1957年,泰昌百货公司、远东绒线店、国联照相馆、佛慈制药厂、利华墨水厂等五六十家上海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了甘肃兰州。这一举措意在(  )
A.优化国内工业布局
B.构建独立工业体系
C.应对美国战争威胁
D.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二、非选择题(12分)
13.(2024山东潍坊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
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
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
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
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
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
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 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
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 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 114斤。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答案:
1.C 据材料“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动议下,1949年9月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执行“最高国家政权机关”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随后经过组织程序正式改名,如此,赋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据此选举产生了新的国家政权的历史使命,也就顺理成章,故选C项;名称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因此改名本身无法“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基础”,并且政协主要涉及的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等,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排除B项;名称的变化重在“中国人民”一词,不仅仅是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排除D项。
2.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外留学人员选择放弃在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参与建设,反映了他们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归国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教育进步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故选B项;大量的留学生归国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但科技进步是一个较漫长的历程,“长足进步”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与美国的科技存在较大差距,短时间内没有打破其全部封锁,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化改造工作,“成效显著”没有依据,排除D项。
3.C 据材料“建立了民选的乡人民政府”“农民运动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河南省建立了大量乡人民政府,并且有许多农民运动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这直接体现了乡村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与结构变化,传统权力结构被新的民选政府所取代,故选C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排除B项;材料“建立了民选的乡人民政府”“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强调乡人民政府的建立和乡村政权干部当选,体现了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变化,而不是农村经济变化,排除D项。
4.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其中包括国营商业和私营商业。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这有助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这种做法既能够利用私营商业的灵活性和经验,又能够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我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并不是利用外资,排除B项;1951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
5.B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经济非常落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劳动报》刊发该文的目的是动员民众通过存钱的途径支援国家建设,B项正确;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年开始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排除D项。
6.A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是因为全国人民支援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突出了社会各界对战争的支援这一关键因素,故选A项;“正确的领导比装备重要”表述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依靠人民和正确领导共同作用,而不是比较两者谁更重要,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而非冷战思维威胁国家安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民群众左右战争走向”说法过于绝对,战争走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说左右,排除D项。
7.B 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联合国大会认可,并以决议形式确认,这表明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得到国际认可,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单凭这一件事并不能表明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认可,并不是强调联合国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联合国大会的认可,并不意味着中国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D 据材料“我们几个国家……是团结得很好的”“我们要……孤立那些好战分子”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会议强调了各国之间的团结以及反对好战分子的立场,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成功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故选D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与苏联、越南等国无关,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
9.A 据材料“1955年4月”可知,此时中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毛泽东在同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谈话时指出美国在广大的中间地带建立军事基地的行为,并强调这些地区的人民都是反对美国侵略的同盟者。这表明毛泽东意在通过国际合作和团结,共同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毛泽东对英国共产党主席的谈话,并不能表明毛泽东要联合各国共产党遏制美国,排除B项;当时中国仍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放弃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冷战中心始终在欧洲,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劳动模范大会表彰”“生产节约、技术发明……方面有特殊功绩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劳模大会通过表彰弘扬节约、鼓励发明、肯定爱国爱厂等时代风尚,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重构爱国、敬业、积极进取、艰苦朴素、齐心协力建设新国家的社会秩序,故选C项。
11.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城市郊区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而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此,这一做法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供应,以支持工业化的稳定发展,故选A项; 题干中并未提及粮食生产,而是强调蔬菜及副食品的生产,因此与缓解粮食危机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 农业合作化是指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与题干中强调的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布局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953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属于“一五”计划期间,一些上海企业整体或部分搬到甘肃兰州,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优化国内工业布局,故选A项;据材料“五六十家上海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了甘肃兰州”可知,上述举措属于工业布局的调整,与构建独立工业体系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包围、封锁等措施,但尚未有明显的战争威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材料中“民国三十七年”到“1949年”等反映出纪年方式变化,由民国纪年到公历纪年;“共还两石柒斗”到“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反映出计量单位发生变化,由石、斗到斤;“20 500元”到“每10分1元6角4分”反映出新中国进行了币制改革。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掌握了国家命脉,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中“还田租”到“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说明土地改革和赋税制度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据1951年“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可知,农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说明农民的国家认同感增强。
1954年“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购买公债”“入股信用合作社”等信息,说明国家为进行工业化建设筹集资金,农业支援工业。
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转归合作社”“共赚工分”等信息,说明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总之,该农民的账本是新中国初期社会变迁的缩影,对于研究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