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届山东“枫叶杯”模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道:“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这一主张( )
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
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
2.(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扩大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内容( )
A.可以体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路线
D.促进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
3.(2024贵州贵阳二模)1950—1959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幅度增加。1959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9.3亿元,比1950年增长2.6倍。这( )
A.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B.建立在结成同盟基础之上
C.凸显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
D.体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强化
4.(2024安徽皖江名校高三联考)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孕育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5.(2024湖北联考)从1956年开始,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队都通了电话,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 )
A.城乡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B.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D.国家建设重心转向农村
6.(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下面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基于( )
A.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7.(2024吉林三模)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8.(2024山东青岛三模)从1972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3个大电站等,合同总额约43亿美元,这些引入的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相继投产。这( )
A.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C.有利于三线建设快速发展
D.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9.(2024河北邢台二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 )
A.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
C.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10.(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一模)有学者指出:“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日内瓦会议召开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与法国建交
D.尼克松总统访华
11.(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1971年7月,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引起苏联的忧惧,它对美国使出了如下招数:一再告诫美方,倘美国联华抗苏,必会恶化美苏关系,且为苏联所不容;在越南问题上大做文章,阻止中美在反苏基础上接近;利用苏美最高会晤削弱中美最高会晤的成果;等等。这说明( )
A.美苏对峙格局转向三国并立局面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C.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D.中美建交打破了美苏的战略平衡
12.(2024山东名校联盟联测)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战略上曾构想将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一线,及这条线周围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团结起来。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
B.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C.面临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D.布局全方位的外交
二、非选择题(12分)
13.(2024河北沧州高三监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有悲观看法。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青、康、滇……大地槽;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这极大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5年1月,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1956年1月,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当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1958年3月,四川南充等地相继出油。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同年秋,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大批油田。
——摘编自《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开展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开展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的意义。(6分)
答案:
1.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等等。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基于对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反思,故选C项。
2.A 材料中“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体现了“双百”方针,是在文艺方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艺术界,即“百花齐放”方针,在学术界才是“百家争鸣”方针,排除B项;这次会议不是为了落实新民主主义艺术路线,排除C项;这次会议只涉及戏曲方面,不能促进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排除D项。
3.A 1950—1959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幅度增加,并且1959年的外贸总额还比1950年增长了2.6倍,这是服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恢复和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并未提到我国进口货物来源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而不是贸易范围的扩大,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出中国对外贸易针对的国家及其制度,就无法得出意识形态色彩强化的结论,排除D项。
4.C 据材料“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可知,人民公社具有政治管理职能,同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既要负责全社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也要管理工农商学兵等各方面的工作,具有经济职能,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巩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D项“照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B 据材料1956—1960年“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电话数量之所以能反超城市,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行政力量大力推动的结果,故选B项;“城乡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迅速提升”不符合史实,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快速提高,排除C项;“转向农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C 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工业中心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依据当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在位于国土腹地的“三线地区”统一布局,迁移、新建了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故选C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分布图是对工业中心布局的描述,不能得出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信息,排除B项;改善我国工业布局是三线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
7.C 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困难的时期,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故选C项。
8.D 据材料信息“引入的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相继投产”可知,引入国外先进设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故选D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A项与材料时空条件不符,排除;改善我国工业布局的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C项与材料时空条件不符,排除。
9.A 据材料可知,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这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此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孤立政策,直到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味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选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国的影响力有所提升,美国对中国仍然“围堵”,排除A项;中国与法国建交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但并未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排除C项;尼克松总统访华意味着中美关系得到了缓和,与“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不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两极格局中苏联的地位,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影响了原有的世界政治格局,故选B项;虽然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尚不足以与美苏形成三国并立局面,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美并没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一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中国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且该战略中包含了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且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这“一条线”中未包含苏联,与当时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等有一定关系,故选C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已经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布局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特点:国家高度重视;主要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开展工作;科学家的地质学理论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人数多,成效显著;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2)意义:推动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起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能源支持;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增强了民族自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