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31 现代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31 现代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31 现代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恢复和建立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  )
A.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
B.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2.(2024广东韶关一模)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中共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这些观点(  )
A.为探索基层民主实践方式提供了契机
B.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村民自治实践
D.是发展全社会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
3.(2024福建南平三模)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0.05亿元。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 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  )
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
4.(2024山东潍坊二模)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截至2007年,我国已建成部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39个;我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5.(2024山东泰安四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很多中国人以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或者作为剧团、体育代表团、贸易促进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出国交流。通过非正式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多个国家建立联系。这些举动(  )
A.推动了世界革命进程
B.彰显了外交的灵活性
C.标志外交战略的转变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6.(2024天津河西区一模)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加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主要内容有“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等。这表明中国(  )
A.积极支持非洲反对殖民主义
B.以“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
C.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
7.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一日七法”(  )
A.表明依法治国方略已经确定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
8.(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历经多次修改。如1988年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等内容,1993年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B.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C.立法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D.现代化建设推动宪法发展
9.(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立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  )
时间 立法情况
1992年 4月 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初步奠定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框架
2005年 8月 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法律
A.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法律保障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D.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10.(2024湖南邵阳一模)下图是1958年吴少云绘制的年画——《晒干拣净卖给国家》。此画(  )
A.说明当时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B.体现崇尚劳动、热爱集体的时代风尚
C.反映出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再现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成就
二、非选择题(14分)
11.(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需要从政治、历史、社会与思想四重语境来考察;由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其政治语境;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对现代社会产生持续性影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成为其历史语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度转型的“复杂现代性社会”成为其社会语境;价值观建设与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则成为其需要考虑的思想语境。
——摘编自叶方兴《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语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有关知识,任选其中一重或两重语境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故选B项;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不能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完善,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于20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逐步……直接民主”“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会议的观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民主的重视和探索,为进一步探索基层民主的实践方式提供契机,故选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村民自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民主”,不是“全社会直接民主”,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使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增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2020年底,中国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与财政收支平衡无关,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了我国种子生产能力,这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中共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种子工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中国政府,但是国人以不同身份出国交流,以非正式渠道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这彰显了外交的灵活性,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未涉及世界革命进程,排除A项;国人通过不同身份出国交流,无法体现转变外交战略,排除C项;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的联系不能直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反对殖民主义,排除A项;B项出现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故排除;1964年中国与苏联处于结盟关系中,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日之内通过七部法律,说明我国对法治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一日七法”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故选D项;依法治国方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基础的并不是“一日七法”,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1988年”“199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即现代化建设推动宪法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法律,不能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排除A项;宪法的修改不能体现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排除B项;材料与立法工作无关,排除C项。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女性更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就需要对妇女权益保障确立相应的法律,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故选C项;保护妇女权益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系,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晒干拣净卖给国家》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崇尚劳动、热爱集体的时代风尚,故选B项;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解决温饱问题,排除A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与“1958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现代化,排除D项。
11.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法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阐述:1949—1954年,伴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初步建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法规的颁布,适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中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文件,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以法律手段维护广大公民的民事权利的力度,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中国的法治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保障,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并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