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34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34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34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2.(2024福建师大附中适应性练习)波斯国王居鲁士说:“在我们所征服的城市里有我们的驻防部队和指挥人员,我只要求他们驻守城防,而不希望他们去干涉任何其他事情。我还要指派另外一些人去做总督。”驻防长官只接受国王的命令,总督负责管理当地民众、征收赋税,并为军队提供给养。这说明波斯帝国(  )
A.拥有较完善的税收体系
B.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
C.借助对外扩张促进发展
D.通过神化王权巩固统治
3.(2024山东潍坊二模)下图为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  )
A.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
B.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
C.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
D.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
4.(2024河北保定二模)有学者说:“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城→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都城→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丝路历史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
B.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C.古代中外交往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
D.古代中外贸易旨在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5.(2024浙江阶段练习)“安史之乱”以后,自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回鹘西迁前的80年间,回鹘向唐王朝输出马匹上百万,唐王朝回赐丝绸2 000万匹以上。回鹘购得的丝绸除少量为贵族使用外,大部分向西运输到大食、印度,甚至辗转运销至罗马。由此可知,唐朝时(  )
A.回鹘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回鹘垄断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
C.大量马匹输入加强了唐朝中央集权
D.唐朝皇帝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6.(2024山东淄博三模)下面为敦煌莫高窟的“三兔共耳”图。12世纪到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  )
A.文化艺术的交流
B.区域文化的统一
C.文化中心的转移
D.民族文化的重塑
7.(2024江苏南通二模)据考古学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贸易线上的城市麦吉多出土了许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经埃及从非洲引入;其中一块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灵和符号,而且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块象牙制品原来归驻扎在麦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这一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A.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B.波斯帝国的区域扩张
C.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D.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
8.(2024河北联考)据考证,广泛流传于东亚一带的“九色鹿”“五色鹿”等鹿王故事,是源于佛本生故事之一的鹿王本生故事。它沿丝绸之路随佛教经阿富汗传入西域,陆续出现在多部汉译佛经中,并流传后世。这说明(  )
A.亚洲文明一脉相承 
B.佛教文化具有普适性
C.佛教文化影响广泛 
D.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9.(2024北京西城区期末)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B.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10.(2024广东汕头一模)公元前4—前3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
A.导致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11.(2024河南郑州调研)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还有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
A.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 
B.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C.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 
D.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二、非选择题(14分)
12.(2024山东潍坊高三监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
视角一 苏美尔驿站的建立
公元前三千纪中期。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
视角二 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
公元前一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到700多千米,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
视角三 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
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千米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 500千米的距离。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6分)
答案:
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游牧民族入袭农耕世界的过程中,农耕文明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通过某种方式吸收了游牧文明,并使得自身的范围扩大,而游牧文明的范围则相对缩小,这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能够吸引并融合其他文明,故选C项;材料强调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发动的入袭造成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范围发生变化,不涉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排除A项;材料强调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冲击促进了农耕世界扩大,而不是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游牧文明向农耕世界发动的入袭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而不是人口迁徙,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在波斯帝国的地方治理体系中,总督主要负责当地的民政事务,驻防长官负责军事事务,具有军政分治的特点,故选B项;税收主要由总督负责,但材料还强调了驻防长官的职责,A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帝国在对内治理中的举措,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地方治理问题,而不是神化王权的问题,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犍陀罗地区在印度统治期间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希腊统治期间又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这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中的雕像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故选D项;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与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有关,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排除B项;世俗化是指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宗教从全面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社会生活更加理性化、多元化和个人化,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展现出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A项正确;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古代中外交往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D两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鹘处于中国西北地区,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其将购自唐朝的大量丝绸西运,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垄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唐朝当时出现了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C项;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三兔共耳”的图案体现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A项正确;区域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三兔共耳”图的出现不能说明文化中心有所转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的重塑,排除D项。
7.C 麦吉多出土了经埃及从非洲引入的象牙制品,且象牙制品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说明非洲和赫梯(位于亚洲)之间存在文明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排除A项;材料与波斯帝国的兴起无关,排除B项;赫梯帝国位于亚洲,埃及属于非洲,“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佛本生故事之一的鹿王本生故事传到东亚地区,演变为“九色鹿”“五色鹿”等故事,并随佛教经阿富汗传入西域,反映了佛教文化影响广泛,C项正确;“一脉相承”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佛教的普适性,排除B项;佛本生故事在东亚地区流传,不能说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为了更好地巩固帝国,在其疆域范围内推广希腊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C项正确。
10.C 根据材料可知,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从而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A项说法有所夸张,排除;托勒密王朝的措施并没有导致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排除B项;托勒密王朝的措施并未加快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在阿富汗建立城市,修建希腊风格的城市设施,发展希腊戏剧与哲学,传播了希腊文明,因此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扩散,故选B项。
12.参考答案 (1)原因:加强国家内部的交流;提升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效率。
特点: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跨越范围广;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
(2)认识: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