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韶关二模)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落
B.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
C.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
D.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
2.(2024江苏盐城模拟)1891年,泛德意志协会成立,以抵制一切反对民族发展倾向、支持德意志民族愿望为目标。1912年,其主席公开宣称:“如果说某一个国家有理由关心如何扩大它的势力范围,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帝国……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这反映出德国( )
A.技术革新需求迫在眉睫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独立意识逐步觉醒
D.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3.(2024湖北武汉调研)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地区出现的两次区域冲突。据此可知当时( )
项目 开始时间 进程
第一次 巴尔干 战争 1912年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同盟,自称巴尔干同盟,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并趁奥斯曼帝国力量衰弱对它开战
第二次 巴尔干 战争 1913年 巴尔干同盟爆发内讧,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
A.世界大战酝酿
B.军事集团对峙
C.民族主义兴起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4.(2024山东青岛开学考试)1914年的某节日,在战事惨烈的西线战场,英德双方士兵自发休战一天,有些士兵在无人区互相问候和交换纪念品,甚至交换家庭住址。在不止一个地方,双方的战士还一起踢足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
B.和平攻势迷惑敌方的势力
C.士兵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D.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蔓延
5.(2024山东聊城一模)1914年,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千米,4年后却升至180—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 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6.(2024河北保定一模)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试探媾和的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
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
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
7.(2024河北邢台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
B.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
8.(2024山东淄博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虽然缺少食物,人们每天要排队购买食物,并且政府宣传要求“少吃一点面包”,但是英国没有发生德国那样的食物短缺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英国( )
A.社会保障更为健全 B.工业制造水平先进
C.海军实力占据优势 D.战争计划制定周密
9.(2024安徽合肥期中)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代表坚决反对波兰领导人德莫夫斯基提出的大波兰领土要求。早在出席和会前,英国政府告诫英国代表团:“波兰只能由纯血统的波兰人组成。”英国意在( )
A.保持波兰族群关系和谐
B.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C.限制德国势力过快恢复
D.落实民族自决原则
10.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国对国联提出了各自的构想: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这反映出( )
A.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的版图
C.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
D.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的主导权
1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
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
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1918年,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在该原则下,波兰复国,波罗的海国家朝独立迈进,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形成联盟。由此可见,“民族自决”原则( )
A.完善了国际协商制度
B.保证了弱小民族权益
C.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
D.强化了美国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18分)
13.(2024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凡尔赛条约》将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材料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编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四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2)针对“谁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选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2分)
答案:
1.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由孤立主义转变为抛弃孤立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随之不断加强,为争得更多的利益,一些国家(如英国)改变了外交策略,开始争取和拉拢同盟,故选D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没有出现“衰落”现象,排除A项;英国为与俄国争夺亚洲地区的殖民地而拉拢日本,B、C两项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2.B 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拓展广阔的工业品销售市场,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这种拥护本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没有涉及技术革新需求,排除A项;民族独立意识主要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通过民族解放斗争,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而取得独立地位的意愿和行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德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排除D项。
3.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地区出现的两次区域冲突都涉及了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这就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从而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酝酿,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有大国介入,而不是强调军事集团的对峙,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民族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C 英德双方士兵在1914年的某节日自发休战,甚至互示友好,体现士兵厌恶战争、渴望和平,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双方士兵因为宗教信仰而放弃战争,不能体现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排除A项;休战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并非计策,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长期延续表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有限,未能阻止战争,排除D项。
5.A 材料中提到的飞机速度、飞行高度、飞行距离、装备等的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推进,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时期技术革命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军备竞赛的加剧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这一时期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飞机性能的提升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旷日持久、消耗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试图谋求早日结束战争,故选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完全超出大国决策者的主观意志,“符合人们预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主要指的是协约国在战场上的困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对德国的不满与希望媾和不符,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专业人员递发宣传资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人士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想要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故选B项;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战时动员无关,排除A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
8.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的食物供应得以保证的原因是其处于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英国海军具有绝对海上优势,这意味着英国商船可以源源不断地跨洋把食物运输到后方,故选C项;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各国的社会保障都很难维持,这不是英国缓解粮食危机的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过英国,排除B项;战争计划制定周密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要求收回被德国占据的领土,英国不同意大波兰领土要求,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造成欧洲大陆上法国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B项正确;英国的政策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并非为波兰考虑,排除A项;拒绝大波兰领土要求的目的是保留德国的力量,而非限制德国,排除C项;民族自决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主要大国对国联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的态度,排除A项;国联并未确定也无法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排除B项;“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署《凡尔赛条约》,接受了严重的惩罚性条款,这对德国人民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经济负担。笑话中的工人将一些零件组装成了武器,说明工厂的产品具有为战争服务的特征,折射出了德国对战争结果及国际强权的不满,C项正确;当时德国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大规模军备竞赛,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德国工业标准化程度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某工厂零件的组装信息,无法得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在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下,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国家,表明“民族自决”原则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完善国际协商制度,排除A项; “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美国在国际秩序中尚未确立主导地位,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 德国希望凭借军事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四国罪责说” 一、 四 英德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罪责皆有论” 二、 三、 四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在全球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示例
认识:我赞成“罪责皆有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应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
论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最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就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以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
英国、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各自协调旧矛盾以寻找盟友,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这种同盟体系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
结论: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均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