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47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47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47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山东泰安高三上期末)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C.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2.(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2024河北沧州高三总复习监测)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4.(2024湖南三湘联合体高三下2月入学统考)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展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可乐,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展览会(  )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
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5.(2024福建龙岩三模)1965年,苏共中央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这表明新经济体制旨在(  )
A.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
B.增强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活力
C.彻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D.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
6.(2024山东高三模拟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被压迫民族的人民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打击敌人的战术和方法;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国家的经济控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在殖民地和附属国开办了与战争有关的工矿企业,这些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意味着(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历史必然性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时期
D.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7.(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其大胆举动激起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打击。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在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8.(2024湖北高三5月测试)在获得民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至少有40个是通过非暴力方式取得独立的。它们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逐步移交政权,承认殖民地的独立地位。这一时期的非洲民族民主运动(  )
A.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为指导思想
B.体现了民族独立意识的开始觉醒
C.反映了非洲民族经济的较快发展
D.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
9.(2024山东聊城三模)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
年份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 成员国/个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员国 /个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0.4 54.7 54.7 53.7 51 50.5
据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10.(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及国际石油价格提升等优势,大量举借外债以推动本国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的带动下,国际贷款利率升高,且居高不下,引发了拉丁美洲庞大的债务危机。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美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B.拉丁美洲国家亟须产业结构的升级
C.美洲需要实现区域集团化
D.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有待建立
11.(2024山东聊城二模)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说明(  )
A.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C.改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D.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
二、非选择题(14分)
12.(202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材料二 
图1 非洲古代文明分布图
图2 在非洲矿山中劳作的黑人奴隶
图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独立数量和加入不结盟运动数量的年代统计图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
答案:
1.A 当时苏联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的不合理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选择牺牲农业的做法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说明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故选A项;1952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体农庄的经济不会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发展重工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排除D项。
2.C 赫鲁晓夫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和税率,实际上是减少了庄员和职工需要向国家交付的部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故选C项;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变革,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在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未明确计划体制的效率高低,排除A项;苏联是世界两极格局的一极,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D项。
4.A 赫鲁晓夫虽然对“苏联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苏联经济发展的前途堪忧,故选A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排除B项;“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夸大了这次展览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美国商品受到苏联好评,无法表明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排除D项。
5.B 20世纪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加强经济杠杆作用,故选B项;让利放权的办法无法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排除A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增强管理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没有涉及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民族意识等不断发展,这说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历史必然性,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是民族解放的结果,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迎来较快发展时期不能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排除D项。
7.C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受到英、法等国打击,但在苏联提出要干预后,美国立即施压退让,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形成了某种制衡,反映了在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故选C项;仅凭埃及的行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反应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排除B项;此事件之前,美苏两国的较量就已超出欧洲范围,排除D项。
8.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大多通过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政党,发动群众,组织非暴力性质的罢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运动取得民族独立,说明非洲的民族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力壮大,所以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独立,故选C项;非洲不是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开始”表述有误,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衰落的是欧洲国家,排除D项。
9.C 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非洲国家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的占比也从1961年的44%变为1986年的50.5%,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C项;1961—1986年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仍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与材料现象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10.D 美国依然在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对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这反映出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有待建立,故选D项;题干不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范畴,排除A项;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依然受制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反映的是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美洲实现区域集团化应该有利于美洲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经济发展,但题干所述是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依然很大,排除C项。
11.A 1990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受外界影响较大,而在2008年,新兴经济体在抵御外部风险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故选A项;题干只是提到在经济领域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而不涉及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问题,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到南北关系的改善,排除C项;题干是讲新兴经济体对外界风险的抵抗能力在提高,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2.参考答案 材料一认为在欧洲进入非洲之前,非洲没有自己的历史,欧洲殖民促进了非洲的发展。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非洲在历史上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非洲历史具有连续性。到了近代,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材料一的观点对非洲历史的认识带有强烈偏见,否认非洲历史和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欧洲文明优越论),意图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辩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