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五单元 19《怀疑与学问》 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五单元 19《怀疑与学问》 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09:22:57

文档简介

课题 九年级上册二单元《怀疑与学问》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本篇文章的论证层次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两个分论点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剖析文章结构的技巧和方法,才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递进论证的思路。
教学目标 1.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 2.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得内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曾经学过《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它告诉我们,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轻信传言其实就是一种怀疑精神。那么怀疑精神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链接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2.生难字词
(1)生字正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停滞(zhì)
(2)生词释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3.知识准备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审清题目、找中心句、提炼归纳三方面入手。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2)论据
①事实论据:真实的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包括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3)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活动一: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6自然段)
层层深入论证。
①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自然段)
第一层:(3—4自然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
第二层:(5自然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②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自然段)
第一层:(①句)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②至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是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⑥至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⑥句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⑨至 )⑨⑩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都依赖怀疑精神做学问,对文化建设起的巨大作用。 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3.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活动二:学习论证,生成新知
(一)深层探究
1.本文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明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二)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
明确:
①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②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明确:
①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②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③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
明确
①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4.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拓展延伸
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示例: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5.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三)课堂提升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那么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你还能说出学习需要哪些条件,用“学习要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格式,提出一个论点,再用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进行简单的论证。
(四)作业布置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围绕着“怀疑”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若写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若写记叙文,要求交代好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语言优美。
板书设计(共35张PPT)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情境导入
不轻信传言其实就是一种怀疑精神,那么怀疑精神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



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
核心素养

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
理解怀疑精神得内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顾颉刚
(1893—1980)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背景链接
本文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生字正音
顾颉刚 ( ) 程颐( )
虚妄 ( ) 步骤( )
懒惰 ( ) 停滞 ( )
jié
wàng
duò

zhòu
zhì
生字释义
虚 妄: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 滞:
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知识链接
中心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
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知识链接
论证方法
①事实论据:真实的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包括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论据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活动一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
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6) 层层深入论证。
①(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3.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此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
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怀疑精神
就是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学习论证,生成新知
活动二
1.本文分论点是什么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戴震善问的例子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事实论据
听说“腐草为萤”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道理论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据
第4自然段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
第6自然段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6自然段使用语句说理,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
道理论据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据
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3.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3.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4.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3.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活动三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5.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课堂提升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那么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你还能说出学习需要哪些条件,用“学习要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格式,提出一个论点,再用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进行简单的论证。
作业布置
若写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若写记叙文,要求交代好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语言优美。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围绕着“怀疑”写一篇作文,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证方法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①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