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议论文写作
要合理
论证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民生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新课导入
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
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
切中了实际的利害关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新课导入
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难点)
1
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2
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难点)
3
核心素养
活动一:
技法指导 夯实基础
问题思考
合理的论证,势必要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那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技法指导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此外还有具有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等效果。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技法指导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活动二:
知识回顾 温故知新
问题思考
回顾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所学的议论文篇目,以具体的篇目来说一说一篇好的议论文作者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的?
成果展示
《创造宣言》的第5、6、7这三个自然段
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
然后举例论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事例,证明“有人”观点的荒谬。
最后几句一针见血,指出“平凡单调”只不过是懒惰者的借口。
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同时具体的事例与尖锐的剖析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成果展示
回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第7自然段。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论点,论证充分合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成果展示
回故《精神的三间小屋》。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鹊”:事业。
“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如金钱、地位。
“鸠占鹊巢”: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成果展示
比喻论证
告诉我们: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身心愉悦地去工作,轻视功名利禄那些身外之物,这样事业才能滋养我们的精神。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成果展示
回顾《创造宣言》。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赏析:
运用比喻论证,将教育比作塑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①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回顾《怀疑与学问》
总分式
成果展示
(4)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想和做》
具体表现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回顾《想和做》
递进式
成果展示
(4)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
深化中心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观察—实验—学会游泳
呆看—空想—不会游泳
硬读—只读不想—不理解
硬记—只记不想—不会做
想的内容
想的好处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想和做紧密联系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
知识延伸——论证结构模式
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递进式:
总分式:
知识延伸——论证结构模式
并列式:
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文章的论点。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这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对照式:
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论述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画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壹
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贰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叁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肆
技法小结
活动三:
合作探究 当堂演练
探究任务
单数小组完成任务一,双数小组完成任务二:
小组合作,选择下列两组任务中的一个,完成探究。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提示:
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
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探究任务
单数小组完成任务一,双数小组完成任务二:
小组合作,选择下列两组任务中的一个,完成探究。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提示: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过程安排
1.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要求,根据刚才总结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小组内交流任务一的要求,利用以下表格完成观点及论据的梳理,再灵活使用论证方法,完成片段习作。
观点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过程安排
3.小组内交流任务二的要求,围绕两个观点,确立论证角度,小组成员共同搜集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分别列于立论材料和驳论材料之下。然后再整合材料,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完成习作。
观点
论证角度
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知足常乐
知足未必常乐
立论
驳论
过程安排
4.认真聆听小组成员分享,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品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根据以下的评价表格进行点评。
关注方向
观点是否一致
整体思路是否清晰
分析所用材料是否能支撑观点
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质疑原因
修改意见
佳作欣赏
例文一
怀疑与学问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成绩;
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加了观点的说服力。
列举出笛卡儿的事例,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证实观点。
观点
佳作欣赏
例文一
列举出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证实观点。
将怀疑与学问类比于生命和氧气,也就更容易让人信服。
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生命之于氧气,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证方法较为丰富。
佳作欣赏
例文二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
当然,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艳羡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开头直接表明观点。
从反面进行论证,列出不知足的事例,加以分析。
知足者,常乐也
佳作欣赏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谪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佳作欣赏
例文二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因为知足者,常乐也。
从正面进行论证,由命运的坎坷与精神的豁达的鲜明对比,论证自己主张的知足常乐的观点。
引用俗语,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结构严整,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一致;
壹
不仅议论要言之有据,还要能支撑论点;
贰
活动小结
有观点、有依据、有思路
不仅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还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叁
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1
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2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3
课堂小结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4
布置作业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提示:
1.梳理驳论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完成写作实践三
论证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4)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选择了四篇议论性文章,有立论,有驳论,单元导语中提出的阅读重点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写作的要求是“论证要合理”。
教学目标 1.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重点) 2.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民生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
切中了实际的利害关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活动一:技法指导 夯实基础
1.问题思考
合理的论证,势必要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那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2.技法小结
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分享,我们回顾了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作用: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此外还有具有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等效果。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活动二:知识回顾 温故知新
1.问题思考
回顾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所学的议论文篇目,以具体的篇目来说一说一篇好的议论文作者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的?
2.成果展示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顾分享,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回顾《创造宣言》的第5、6、7这三个自然段。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举例论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事例,证明“有人”观点的荒谬。最后几句一针见血,指出“平凡单调”只不过是懒惰者的借口。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同时具体的事例与尖锐的剖析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材料必须与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回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第7自然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论点,论证充分合理。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①回故《精神的三间小屋》。“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赘生物”就是文中提到的“金钱、地位”等。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意思是告诉我们要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然后要身心愉悦地去工作,轻视功名利禄那些身外之物,这样事业才能滋养我们的精神。
②回顾《创造宣言》。“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段话运用了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生动形象。
(4)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①回顾《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样的结构模式就叫总分式。
②回顾《想和做》。这篇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这样的结构模式就叫递进式。
提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结构模式。
(1)并列式: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文章的论点。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这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2)对照式: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论述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画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3.技法小结
(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2)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4)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 当堂演练
如何才能论证合理呢?我们借用上述的方法,一起来试一试吧!
1.探究任务
小组合作,选择下列两组任务中的一个,完成探究。
(1)《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提示:
①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
②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2)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①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③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2.过程安排
单数小组完成1,双数小组完成2:
(1)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要求,根据刚才总结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小组内交流任务一的要求,利用以下表格完成观点及论据的梳理,再灵活使用论证方法,完成片段习作。
观点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3)小组内交流任务二的要求,围绕两个观点,确立论证角度,小组成员共同搜集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分别列于立论材料和驳论材料之下。然后再整合材料,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完成习作。
观点 论证角度 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知足常乐 立论
知足未必常乐 驳论
(4)认真聆听小组成员分享,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品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根据以下的评价表格进行点评。
关注方向 质疑原因 修改意见
观点是否一致
整体思路是否清晰
分析所用材料是否能支撑观点
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3.成果展示
教师可先展示参考佳作及设计理由,也可直接让学生进行分享。
参考佳作及设计理由:
(1) 怀疑与学问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生命之于氧气,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点评:
本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首先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加了观点的说服力;接着列举出笛卡儿、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在简要的分析中进一步证实观点;最后将怀疑与学问类比于生命和氧气,也就更容易让人信服。限于字数的要求,小作者能够做到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证方法较为丰富,可谓难得。
(2)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
当然,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艳羡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谪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因为知足者,常乐也。
点评:
本文开篇即点明自己的观点——知足者,常乐也,并对其稍作解释、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内涵。小作者先从反面进行论证,列出不知足的事例,加以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援引的是初中生熟悉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点评独到新颖、既抓住小说深刻的主旨,又符合本文的立意需求。接着,文章从正面进行论证,举出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例子,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方面展开论述,由命运的坎坷与精神的豁达的鲜明对比,论证自己主张的平和、不强求、豁达,即知足常乐的观点。结尾引用俗语,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结构严整,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4.活动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一致;不仅议论要言之有据,还要能支撑论点;不仅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还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一篇有观点、有依据、有思路的议论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内容的回顾,我们总结出论证要合理的方法:
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一致;
明确论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论点;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布置作业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梳理驳论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