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五单元 21《创造宣言》 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五单元 21《创造宣言》 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09:22:57

文档简介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创造宣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陶先生写于1943年的这篇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论证时,陶先生引用大量经典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优美有激情,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找到作者论证观点使用的材料,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难点)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更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丧失自信心,怀疑人生。如何重树自信,扬帆起航?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睿,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其代表性教育思想有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陶行知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行知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等职务。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受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及字意。
中伤(zhò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dùn):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dùn):愚笨,不敏锐。
懦夫(nuò):软弱而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huàn):喂养。
灌溉(guàn):供给水。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创造宣言》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1.探究任务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者就“创造”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发表了怎样的“宣言”?又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发表自己的“创造宣言”的呢?
2.过程安排
(1)默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
(2)结合阅读提示的论证线索,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划分文章的层次,分析各段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成果展示
预设一:
中心论点:我们要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预设二: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延伸探讨:文章第三部分像是片段性的驳论。作者驳斥了哪些错误的观点?是怎样批驳的?在批驳的同时又确立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明确:
错误观点 反驳事例 确立观点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尼赫鲁自传》以及苏联的国歌等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自己太无能 曾参、惠能
陷入绝境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小结:这一部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进行驳斥;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在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磅礴。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过程安排
(1)通读全文,独立研读课文,找寻相关的论证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论证方法,规范语言。
(3)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一人朗读、一人分析。
3.成果展示
预设一:比喻论证。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赏析:
将教育比作塑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预设二:举例论证。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赏析:
举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的例子,批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预设三:道理论证。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赏析:
引用了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创造。
合作探究二
本文叙议结合,不仅逻辑严谨,更是激情洋溢,深入剖析了缺乏创造力的危害,鼓励我们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1.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重点品析语言。
(2)小组合作,尝试聚焦语言之上,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3.成果展示
预设一: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第5、6、8、9、10段五个排比段)。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赏析:
五个“不能创造”,居于段首,树立批驳的五个靶子,从不同角度列出“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更好地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2)“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赏析:
列举绝境中有创造的事实,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的观点。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赏析:
使用排比,强调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拥有创造的基本能力,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4)“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赏析: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使人强烈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一定能有自己的创造。
预设二:比喻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赏析: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赏析: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与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4.活动小结
采用比喻说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采用排比段或句,使得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课堂小结
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不仅有破有立,而且还叙议结合。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论述了教育者要有创造意识,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
拓展延伸
1.古人谈创造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2)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庄子·天运》
(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4)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资治通鉴·唐纪》
2.播放“百年求索”系列微纪录片片段,展现我国科技发展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驱动力。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英国作家萧伯纳
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更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丧失自信心,怀疑人生。如何重树自信,扬帆起航?
新课导入
核心素养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
点的驳论方法。
找到作者论证观点使用的材料,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
(重点)
(难点)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活动一:
作者简介
陶行知
(1891-1946)
基本信息
原名陶文睿,安徽歙县人。
职 业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成 就
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
教育思想
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
教育理论
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1914年
留学美国。
美国
1915年
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哥伦比亚
1917年
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务。
南京
1931年春
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
回国
1927年
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
流亡日本。
日本
1923年
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北京
1946年7月25日上午
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上海
生平经历
1914年
留学美国。
美国
1915年
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哥伦比亚
1917年
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务。
南京
1923年
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北京
1927年
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南京
1930年秋
流亡日本。
日本
1931年春
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
回国
1946年7月25日上午
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上海
生平经历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及字意。
中 伤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zhòng)
遁 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dùn)
鲁 钝
愚笨,不敏锐。
(dùn)
懦 夫
软弱而无所作为的人。
(nuò)
豢 养
喂养。
(huàn)
灌 溉
供给水。
(guàn)
初读感知
画龙点睛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初读感知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活动二:
自主探究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者就“创造”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发表了怎样的“宣言”?又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发表自己的“创造宣言”的呢?
过程安排
(1)默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
(2)结合阅读提示的论证线索,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划分文章的层次,分析各段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成果展示
中心论点
宣 言
我们要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行文思路
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总领全文)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11段)
第四部分(第12——16段)
延伸探讨
错误观点
反驳事例
确立观点
文章第三部分像是片段性的驳论。作者驳斥了哪些错误的观点?是怎样批驳的?在批驳的同时又确立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错误观点
反驳事例
确立观点
成果展示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易经》《正气歌》《尼赫鲁自传》以及苏联的国歌等。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曾参、惠能。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小结
这一部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作者先提出一种错误观点,再用相应的反例来进行驳斥;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磅礴。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活动三:
合作探究一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过程安排
(1)通读全文,独立研读课文,找寻相关的论证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论证方法,规范语言。
(3)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一人朗读、一人分析。
成果展示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赏 析:
运用比喻论证,将教育比作塑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比喻论证
成果展示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赏 析:
运用举例论证,举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的例子,批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
成果展示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赏 析: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创造。
道理论证
合作探究二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重点品析语言。
(2)小组合作,尝试聚焦语言之上,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成果展示
“有人说……不能创造”(第5、6、8、9、10段五个排比段)。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赏 析:
五个“不能创造”,居于段首,树立批驳的五个靶子,从不同角度列出“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更好地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排比
成果展示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
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赏 析:
列举绝境中有创造的事实,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的观点。
排比
成果展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赏 析:
强调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拥有创造的基本能力,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排比
成果展示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赏 析: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使人强烈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一定能有自己的创造。
排比
成果展示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赏 析: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比喻
成果展示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赏 析: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与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比喻
活动小结
采用比喻说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采用排比段或句,使得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活动小结
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不仅有破有立,而且还叙议结合。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论述了教育者要有创造意识,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
拓展延伸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庄子·天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资治通鉴·唐纪》
古人谈创造
欣赏“百年求索”系列微纪录片片段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陶行知
提出论点:我们要创造
反驳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发出创造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