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7: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期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民展经济 D.增强军事力量
3.右图中的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4、孔子曾经编订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5.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商朝时期 D.夏朝
6.《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期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8.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夏商时期 B.战国初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时期
9.“戮力(努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商业)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耕织 C.废除分封制 D.建立县制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变法后的秦国( )
A.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B.免除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的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奖励耕织
12.“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13.下列人物中否认“天命”的绝对权威,提出“道法自然”,思想具有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14.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 ”其正确的回答应是( )
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
15.“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把我国的古代思想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这一现象发生在( )
A.汉朝时期 B.秦朝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周时期
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7.追求与建立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8.下列关于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诗经》中记载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 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B.《诗经》中关于日食的记载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C.商朝时,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D.扁鹊续写了《黄帝内经》一书
19.《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薄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白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衣
20.有学者指步:“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国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古代在天大历法方面成就更高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2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22.观察右图,我们可以解读出商朝的历史信息。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确立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
D.商朝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
23.西周时,周王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建立诸侯国,如汉阳的随国、蓟的燕国、丹徒的宜国等,这些贵族还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这一举措(  )。
A.废除了王位世袭制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使西周走向了分裂 D.实现了国家统一
24.夏、商、西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虽亡国之君不同,然而其灭亡却体现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D.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25.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衰落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大动荡】
材料一 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春秋时代,列国间战争频繁。仅鲁史《春秋》的记载,在春秋的242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就达483次,朝聘盟会凡450次,总计933次。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按照一般的性质来说,都是大国对小国进行剥削掠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变法 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其中两项内容。
材料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3)材料三是对哪一工程的评价 这一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谁
【思想大争鸣】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形成了各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2) 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 根据材料二,概括“平王之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政由方伯”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 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他的主张体现了哪一个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3)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的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是指什么?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教育革新】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治国方略】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文化传承】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 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
1-5BBDBA 6-10DDBBC 11-15AACAC 16-20CCBBB 21-25ADBAD
26.(1)争霸战争不断;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
(2)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都江堰。李冰。
(4)“仁”。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7. (1)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主张:变法、改革。(1 分)学派:法家。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
28. (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任意写出三个即可得3 分)局面: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