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谈创造性
思维
罗迦·费·因格
新课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新课导入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一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怎样才能拥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中找寻答案吧!
核心素养
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壹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学会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叁
贰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重 点)
(难 点)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活动一
《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
卡片书:《创意大惊奇》
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罗迦·费·因格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著 作
他人评价
罗迦 费·因格已经赢得全国读者忠心的追随与支持。
——《商业周刊》
罗迦 费·因格的法则不输给《易经》
——《财富杂志》
展现商业才华。
——《今日美国报》
他的创意活力无限!
——《美国INC杂志》
在创意谘商这个领域中,罗迦 费·因格无所不在。
——《旧金山观察报》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解释词语。
正音释义
汲 取:
吸取。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而不舍:
本义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jí
zī
dì
qiè
正音释义
持之以恒: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活动二
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思考:
(1)围绕创造性思维文章阐述了哪些内容?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分层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
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给段落标上序号。
(2)结合旁批以及阅读提示的信息,尝试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表达的观点。
(3)分层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成果展示——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由图表问题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
写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三部分(第13段):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要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要相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断积累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运用所得的知识,去探求新思路;并且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成果展示——作者观点
成果展示——论述思路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首先提出要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接着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关键要素
最后归纳全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全文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出纵向深入的思路;
2.过渡自然,条理清楚,在阐述的每个层次,都依靠材料引出观点,或对观点进行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活动三
合作探究一
研读课文,大胆罗列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
过程安排
(1)全班按小组划分,先独立研读课文,自行批注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汇总整理相关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汇总问题,展示呈现。
(3)各小组分析讨论以上问题,尝试解决,形成小组结论。
(4)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解决以上问题。
成果展示——问题示例
(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呢?
(2)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找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6)作者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呢?
明 确:
本文开头用带图表的问题引入,首先将读者带入思考,新颖别致;然后通过对不同答案的分析,巧妙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将议题自然引到创造性思维上来,巧妙而令人信服,为观点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2)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找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
明 确: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寻找第二种答案要依靠创造性思维。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明 确: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精通各种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明 确: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 确: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6)作者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明 确:
第3段,对比论证。为论证“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这一观点,作者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说服力强。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6)作者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明 确:
第7——8段,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尝试”这一观点。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6)作者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明 确:
第10段,道理论证。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证明创造力的有无在于自己的自信心的有无。
成果展示——问题梳理
合作探究二
本文在论述关于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时,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堂分析,与前两篇议论文相比较,独立思考本文的独特之处。
(2)小组合作,尝试概括这篇议论文的特点。提示:可以从材料的形式以及语言的特色角度进行考虑。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成果展示
(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
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
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问 题
A.
B.
C.
D.
成果展示
(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予以解答。
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比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会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
成果展示
(3)语言亲切平和又周密严谨。
本文说理深入浅出,语言亲切平和,如话家常,能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道理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如:“恭喜你答对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完全是一种平和的态度,商讨、对话的语气。
同时,本文的语言还周密严谨。
如:“然而在大多教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这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说话很有分寸感。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我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关于创新的经典诗词。
翻译:
满眼的生气活力随着大自然而造就,天生的和人造的日日争新显露。
预先设下诗作的五百年新鲜创意,到了一千年的时候又觉得陈旧了。
(1)化:造化,即大自然。
(2)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预支:预先设下。
(4)陈:旧的,时间久的。
论诗(其一)
赵毅
满眼生机转化①钧②,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③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④。
注 释: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关于创新的经典诗词。
诗中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指出,天地造化,日新月异,不必唯古是从。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现实际,写出有时代气息、有新意的好诗来。大自然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着的。
论诗(其一)
赵毅
满眼生机转化①钧②,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③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④。
翻 译:
当堂演练
一枚小小的回形针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示例: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课后作业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 费 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课后作业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文章论证的思路,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还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重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难点)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学会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对于庐山,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如果我们身处庐山之中,就可能无法了解庐山的真面目,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一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怎样才能拥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中找寻答案吧!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他人评价
罗迦 费·因格已经赢得全国读者忠心的追随与支持。——《商业周刊》
罗迦 费·因格的法则不输给《易经》——《财富杂志》
展现商业才华。——《今日美国报》
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美国INC杂志》
在创意谘商这个领域中,罗迦 费·因格无所不在。——《旧金山观察报》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解释词语。
汲(jí)取:吸取。
孜(zī)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本义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思考:
(1)围绕创造性思维文章阐述了哪些内容?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分层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
2.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给段落标上序号。
(2)结合旁批以及阅读提示的信息,尝试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表达的观点。
(3)分层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3.成果展示
预设一:
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由图表问题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写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要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观点:
作者认为:要相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断积累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运用所得的知识,去探求新思路;并且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预设二:
文章首先提出要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接着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关键要素(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全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解决问题)。全文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出纵向深入的思路;过渡自然,条理清楚,在阐述的每个层次,都依靠材料引出观点,或对观点进行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同学们,刚刚我们默读了文章,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整体感知,那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你有哪些疑问呢?请仿照旁批部分,大胆提问吧!
1.探究任务
研读课文,大胆罗列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文旁批注。
2.过程安排
(1)全班按小组划分,先独立研读课文,自行批注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汇总整理相关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汇总问题,展示呈现。
(3)各小组分析讨论以上问题,尝试解决,形成小组结论。
(4)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解决以上问题。
3.成果展示
预设问题:
(1)文章以一道图形选择题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呢?
(2)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找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6)作者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明确:(1)本文开头用带图表的问题引入,首先将读者带入思考,新颖别致;然后通过对不同答案的分析,巧妙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将议题自然引到创造性思维上来,巧妙而令人信服,为观点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2)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寻找第二种答案要依靠创造性思维。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精通各种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
(5)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6)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为论证“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这一观点,作者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说服力强。
第7——8段,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尝试”这一观点。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第10段,道理论证。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证明创造力的有无在于自己的自信心的有无。
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本文在论述关于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时,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堂分析,与前两篇议论文相比较,独立思考本文的独特之处。
(2)小组合作,尝试概括这篇议论文的特点。提示:可以从材料的形式以及语言的特色角度进行考虑。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3.成果展示
明确:(1)运用了形式新颖的材料。
本文不仅有这些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以往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于文字意义上的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2)模拟读者立场,回答读者所需、所疑。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善于将读者假想于眼前,并从读者的立场来设想问题,予以解答。比如,作者讨论完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关键要素后,用问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将议论引向深入,这两个问句恰恰针对了普通读者读完前文后会产生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但那是“天才”们的事,和我无关。正是由于作者在论述问题时基于读者立场,所以他阐述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3)语言亲切平和又周密严谨。
本文说理深入浅出,语言亲切平和,如话家常,能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道理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恭喜你答对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完全是一种平和的态度,商讨、对话的语气。
同时,本文的语言还周密严谨。如:“然而在大多教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这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说话很有分寸感。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我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关于创新的经典诗词。
论诗(其一)
赵毅
满眼生机转化①钧②,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③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④。
注释:
(1)化:造化,即大自然。
(2)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预支:预先设下。
(4)陈:旧的,时间久的。
翻译:
满眼的生气活力随着大自然而造就,天生的和人造的日日争新显露。
预先设下诗作的五百年新鲜创意,到了一千年的时候又觉得陈旧了。
赏析:
诗中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指出,天地造化,日新月异,不必唯古是从。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现实际,写出有时代气息、有新意的好诗来。大自然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着的。
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一枚小小的回形针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参考: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2.课后作业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 费 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