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所谓民族幻灭的谬论的深刻的批驳,对浩气长存的“中国脊梁”的肯定和讴歌,以及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都堪称学习鉴赏的典范。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区分观点和材料,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难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改变国民精神,唤醒民族自觉,是鲁迅先生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鲁迅的作品,可以说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呢?可以从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作品链接
《且介亭杂文》收录的是鲁迅后期的杂文,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个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从集子的题目中也能看到鲁迅精神。
文体知识
杂文是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背景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其时,“九一八”事变已经三周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已向关内步步进逼,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9月25日,也就是他53岁寿辰之时,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和词意。
(1)生字正音
搽( chá ) 玄虚( xuán ) 省悟( xǐng )
渺茫( miǎo )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
慨叹( kǎi ) 前仆后继( pū ) 倘若( tǎng )
(2)生词释义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文中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本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你从标题中读出了什么?
2.过程安排
(1)自由读标题,从内容以及句式的角度进行考虑。
(2)结合预习框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润色语言,举手作答。
3.成果展示
预设1:国民党反动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预设2:鲁迅对这一结论提出了怀疑。
小结: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内涵丰富。从标题就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高昂斗志和饱满热情。
问题延伸:本篇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不同于我们以往所学,你能发现吗?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1)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2)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3)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自主探究二
1.探究任务
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对方的论据能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2)找出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2.过程安排
(1)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作者批驳的观点及其论据,思考论据能否证明其观点。
(2)在文中勾画出作者主张的观点及其论据。
(3)形成结论,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3.成果展示
对方的论点 对方的论据 作者的分析判断 批驳的方式
问题延伸: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其次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作者的论点 作者的论据 批驳的方式
问题延伸:
结合以上表格,你能用列提纲的方法,尝试把握全文的层次结构吗?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第6——8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间接反驳。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中国的脊梁。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4.活动小结
本文用驳论的方式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更加全面、深刻。
5.知识延伸
驳论文的反驳方式:
(1)先破后立
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常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2)以矛攻盾
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使敌论看一场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对台戏,从而陷入窘困的境地,暴露谬误的实质,这就是以矛攻盾。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揭露敌论论据的谬误,及揭示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来打开批驳的“缺口”,也可以通过揭露敌论中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必然联系,来说明其论点的不可信。
(3)引申归谬
通过引申把对方论点中的错误加以合理地“放大”,合乎逻辑地“扩展”,将其推向极端,以彻底暴露其论述的谬误、荒唐,从而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破绽百出的境地,无法辩驳,难以解脱,只能不攻自破,束手认输,这就是引申归谬。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我们已经梳理了这篇驳论文的思路,一篇成功的驳论文自然离不开有理有据的语言,本文的语言读来不仅有理有据,更尖锐犀利,富有感染力。
1.探究任务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感彩浓郁。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富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要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2.过程安排
(1)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讨论,从词语、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讽刺的意味和蕴含的情感。
(3)各小组选择2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朗读,一位同学分析。
3.成果展示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赏析:
“公开”,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一开篇就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
这段话中使用了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关联出三个“事实”。“总”,写出“自夸者”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情态;“只”则刻画出一幅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三个词语充满着嘲讽意味,准确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语言尖锐泼辣,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中加点的语句,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些文字泼辣、犀利、有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讽刺意味强,一语刺中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赏析:
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直接反驳,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赏析: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论点。
思考延伸: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①“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航天英雄、抗疫英雄等。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等。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⑤“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个词语形象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4)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赏析:
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诬蔑”一词,一声怒斥,重而且狠,表现出鲁迅对“中国的脊梁”的信任与期待。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赏析:
这句话与上文内容遥相呼应,“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等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亦是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作为,他们才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活动小结
这篇文章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二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汉字,却可以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1.探究任务
请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含有“中国人”的句子,自由朗读,明确“中国人”的不同范畴。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3.成果展示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指所有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明确: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明确: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明确:指大部分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5)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明确:指所有中国人。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明确:指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通过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言论,以自己饱含深情的笔触告诉世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亲爱的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引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新课,那就是:要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且看我中华少年。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这个和那个》)
参考示范:
材料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那些尽管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有韧性的反抗,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虽然看似不是同一类人,但他们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自信力,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不悲观,不盲从的精神。
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模仿文中这一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课后作业
尝试像鲁迅号召那样,“自己去看看地底下”,去调查与发现身边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作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共54张PPT)
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九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新课导入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毛主席
最勇敢、 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改变国民精神,唤醒民族自觉,是鲁迅先生毕生的追求。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核心素养
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区分观点和材料,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
1
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难点)
2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
——毛主席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活动一:
作者简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鲁迅的作品,可以说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呢?可以从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作者简介
名字籍贯
名:
字:
籍贯:
周樟寿,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
主要作品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
(1881—1936)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育家、民主战士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现代文学奠基人
社会文化身份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个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作品链接
收录鲁迅后期的杂文
命名由来:
特点: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文体知识
杂 文
体 裁
内容
特点
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
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背景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其时,“九一八”
事变已经三周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已向
关内步步进逼,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9月25日,也就是他53岁寿辰之时,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和词意。
生字正音
搽
chá
玄 虚
xuán
省 悟
xǐng
渺 茫
miǎo
脊 梁
jǐ
诓 骗
kuāng
初读感知
pū
前 仆 后 继
倘 若
tǎng
生词释义
初读感知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诓 骗:
为 民 请 命:
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怀 古 伤 今:
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文中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前 仆 后 继: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生词释义
初读感知
自 欺 欺 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 身 求 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 大 物 博:
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毛主席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活动二:
(1)自由读标题,从内容以及句式的角度进行考虑。
(2)结合预习框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润色语言,举手作答。
本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你从标题中读出了什么?
自主探究一
过程安排
国民党反动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成果展示
鲁迅对这一结论提出了怀疑。
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内涵丰富。从标题就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高昂斗志和饱满热情。
本篇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不同于我们以往所学,你能发现吗?
问题延伸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驳论点
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2)驳论据
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3)驳论证
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1)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作者批驳的观点及其论据,思考论据能否证明其观点。
(2)在文中勾画出作者主张的观点及其论据。
(3)形成结论,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对方的论据能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2)找出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自主探究二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对方的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分析判断
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
批驳的方式
直接反驳
对方的论据
自夸着“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问题延伸
首先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其次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成果展示
批驳的方式
间接反驳
作者的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的论据
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现在,依然有中国的脊梁。
问题延伸
结合以上表格,把握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
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第6——8段):
提出自己的观点,间接反驳。
第四部分(第9段):
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中国的脊梁。
活动小结
本文用驳论的方式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更加全面、深刻。
知识延伸——驳论文的反驳方式
先破后立
引申归谬
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常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通过引申把对方论点中的错误加以合理地“放大”,合乎逻辑地“扩展”,将其推向极端,以彻底暴露其论述的谬误、荒唐,从而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破绽百出的境地,无法辩驳,难以解脱,只能不攻自破,束手认输,这就是引申归谬。
知识延伸——驳论文的反驳方式
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使敌论看一场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对台戏,从而陷入窘困的境地,暴露谬误的实质,这就是以矛攻盾。
以矛攻盾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揭露敌论论据的谬误,及揭示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来打开批驳的“缺口”,也可以通过揭露敌论中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必然联系,来说明其论点的不可信。
——毛主席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活动三:
(1)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讨论,从词语、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
讽刺的意味和蕴含的情感。
(3)各小组选择2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朗读,一位同学
分析。
合作探究一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感彩浓郁。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富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要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自夸者”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情态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一开篇就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
刻画出一幅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成果展示
“总”“只”“一味”关联出三个“事实” ,三个词语充满着嘲讽意味,准确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语言尖锐
泼辣,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
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成果展示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些文字泼辣、犀利、有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讽刺意味强,一语刺中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
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成果展示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直接反驳,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
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
成果展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论点。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运用比喻,将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比作中国的脊梁,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思考延伸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思考延伸
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航天英雄、抗疫英雄等。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等。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
如:玄奘 、鉴真、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思考延伸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个词语形象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成果展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一声怒斥,重而且狠,表现出鲁迅对“中国的脊梁”的信任与期待
成果展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呼应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等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呼应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成果展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亦是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成果展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赏析: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作为,他们才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活动小结
这篇文章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自由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含有“中国人”的句子,自由朗读,明确“中国人”的不同范畴。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合作探究二
请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中国人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成果展示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大部分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成果展示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指所有中国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指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通过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言论,以自己饱含深情的笔触告诉世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亲爱的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引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程,那就是:要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且看我中华少年。
拓展延伸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这个和那个》)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参考示范
材料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那些尽管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有韧性的反抗,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的人。
文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自信力,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不悲观,不盲从的精神。
模仿文中这一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当堂演练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课后作业
尝试像鲁迅号召那样,“自己去看看地底下”,去调查与发现身边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作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言论
尖锐犀利的语言
告诉世人,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
饱含深情的笔触
中国人失去
自信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