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如一,塑造优质课堂
课题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 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结合语句,客观、立体、全面地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3.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认识“金钱崇拜”的可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我的叔叔于勒》原文的开头,这是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完成《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文坛,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他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批判了人们精神的堕落。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3.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4.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①生字正音
拮据( jié ) 栈桥( zhàn ) 煞白( shà )
撬开( qiào )诧异( chà ) 牡蛎( mǔ lì )
别墅( shù ) 褴褛( lán lǚ )阔绰( chuò )
②生词释义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
(2)结合写作背景,自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试着从情节角度、逻辑角度、心理角度以及写作技巧角度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4)将关键内容串联起来,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3.成果展示
(1)预设:
去美洲前:坏蛋、流氓、无赖(败家子)
去美洲后: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钱人)
真相揭穿: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穷苦的水手)。
原因: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2)预设1: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明确: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预设2:逻辑角度:原因——结果
明确: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预设3:心理角度:期待——破灭
明确: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发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预设4:技巧角度:悬念——结局
明确: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自主探究二
本文不仅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更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
1.探究任务
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2.过程安排
(1)画出菲利普和克拉丽丝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
(2)尝试概括菲利普、克拉丽丝的人物形象。
(3)形成结论,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3.探究范例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明确:外貌描写,“衣冠整齐”,故作体面地去海边散步,“每”“总”体现了频率的高,这都体现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期待于勒呢?并不是因为于勒是自己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救世主”降临,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4.成果展示
预设一: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菲利普故作高雅、贪图虚荣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预设二: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明确: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将父亲惊恐万分、失魂落魄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预设三: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早就看出来!……谢谢您,船长。”
明确: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父亲当时惊恐、慌乱、绝望的复杂心理。
总结:菲利普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向往高贵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预设四: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此处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人虚伪的性格特点。菲利普夫人的这番话,表面上是既爱惜自己的身体,又关心别人;既爱孩子,又注重对他的教育。但实质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预设五: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哆嗦”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恐慌,突出了她的自私、势力。“小子”这一称呼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自私以及贪婪。
预设六: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明确: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得知家里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落空,忍不住暴怒。称呼的转变,充分表现了克拉丽丝自私、虚伪、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本性。
小结:克拉丽丝精于算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又可叹。
两人共同点: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延伸探讨:有人说菲利普夫妇是可恨的,也是可怜的,甚至还有一些可敬之处?你同意这些看法吗?
明确:可恨之处:自私、冷酷、贪婪和唯利是图。
可怜之处:生活艰难、尊严卑微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可敬之处:是努力跟生活抗争的兄嫂与父母。
4.活动小结
直面菲利普夫妇,我们无法嘲笑,不会憎恶,更多的是同情和悲哀。因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的美好人性的失落者。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工作勤恳亦艰辛。小说正是借助菲利普夫妇来表达对整个法国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这种风气毒害、碾压却无力反抗的同情。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2.过程安排
(1)全班分为4小组,每两小组分析其中一个人物。
(2)1和3小组的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菲利普夫妇、“我”以及读者这三个层面的于勒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3)2和4小组的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特点极其作用?
(4)各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成果,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3.成果展示
于勒形象:
(1)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商致富,希望“赔偿损失”,并由于这点善意,一下子成为“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全家的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抛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贼”“这个流氓”。
延伸探讨: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到他。(“以免再遇到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与开头的期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2)“我”眼中的于勒
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真实的于勒,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的最后面貌“衣服褴褛”“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并且“我”在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些描写说明“我”对于勒的穷困潦倒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而感到辛酸和无奈。
这样安排使得“我”与父母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富含深意。它表明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成人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未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延伸探讨: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中有三次同义重复,为什么?)
明确:这里的反复起强调作用,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还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3)读者眼中的于勒
他早年荒唐,被亲人抛弃,驱逐到美洲。在美洲期间可能发过小财,但最终破产。晚年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但应该说他还是不失善良的本性,破产后并没有再回来拖累菲利普夫妇,而是选择在船上卖牡蛎艰难度日。与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也是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我”的形象特点:“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其实代表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虽然“我”只是个线索性的人物,不是主人公,但在“我”的身上却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延伸探讨:小说是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明确: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2.过程安排
(1)自由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叙事手法。
(2)自主思考,提示:可从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角度分析。
(3)小组内相互分享成果,规范语言,将小组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
(1)插叙。小说从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降临写起,接着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归的原因,使读者对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后来遇到潦倒的于勒,情节发生陡转蓄势。
(2)详略。详略安排有致,比如去哲尔赛岛旅行,可写的定然很多,但却飞来一笔,写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而且要效法,接着大量续写父亲的恐慌、母亲的咒骂等,这是反映人性的地方,所以详写;而如何避开于勒,全文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极尽简笔。
(3)铺垫。小说开始叙述家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正因为家庭拮据,所以才急切盼望发财的于勒回来,正因为拮据,所以看到落魄的于勒才避之唯恐不及。
(4)悬念。实际事件的时间顺序:于勒败光家产,被送去美洲——去美洲后成为有钱人,写来信件,成为被期待的对象——生意失败,沦为流浪汉—家人发现真相,避之唯恐不及。
小说叙述的顺序:
期待于勒(开端)——追述于勒怎样从全家的“恐怖”变成“希望”(铺垫)——在船上发现于勒(发展)——从船长口中得知真相,幻想破灭(高潮)——躲避于勒(结局)
作者通过安排情节,设置悬念,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的技巧。
(5)突转。突转就是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很多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有出人意外的突转,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发现老水手像自己的弟弟就是情节的突转,使得故事一下子紧张起来。
(6)对比,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对比,菲利普夫妇与“我”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等。
4.活动小结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错落有致,疏落有间,张弛有度,饶有风趣,这主要得益于巧妙的叙事艺术。
课堂小结
在19世纪的法国,金钱扭曲了人性,撕裂了亲情。这篇文章是灰色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于亲情的呼唤在文章中体现。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我们也随着若瑟夫这个少年见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但是作者寄寓在少年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依然有着生活的影子。无论现实如何,老师仍然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新时代的少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永葆一颗少年心!
拓展延伸
作品推荐阅读:莫泊桑——《项链》
内容简介: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教师推荐:《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代表作,文章对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极富有意味的描写和讽刺,表面是项链造成的悲剧,实际是因为自己贪慕虚荣。文章结构完整,节奏灵动,主旨明朗。
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描写惟妙惟肖,请你也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描写要细腻;有所选择;50字左右。
2.课后作业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换乘的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身份。)
要求:(1)采用多种描写方法;(2)叙述内容合理、真实;(3)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共51张PPT)
莫泊桑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我的叔叔于勒》原文的开头,这是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新课导入
核心素养
阅读课文,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1
结合语句,客观、立体、全面地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
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认识“金钱崇拜”的可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
3
活动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文化身份
文学创作
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
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基本信息
居伊·德·莫泊桑 (1850—1893)
作者简介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代表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 (1850—1893)
《一生》《漂亮朋友》
中短篇小说:
《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善于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批判了人们精神的堕落。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
写作背景
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1.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三要素
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
情节
环境
3.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文体知识
小说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初读感知
生字正音
拮 据
jié
栈 桥
zhàn
煞 白
shà
撬 开
qiào
诧 异
chà
牡 蛎
mǔ lì
别 墅
shù
阔 绰
chuò
褴 褛
lán lǚ
生词释义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拮 据:
仔细地看
端 详:
(衣服)破烂
褴 褛: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与日俱增:
惊慌,慌张
张 皇:
形容受窘的样子
狼 狈:
排场大,生活奢侈
阔 绰:
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莫名其妙:
活动二: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一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
(2)结合写作背景,自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试着从情节角度、逻辑角度、心理角度以及写作技巧角度来梳理小说 的故事情节。
(4)将关键内容串联起来,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去美洲前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原因: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不同称呼
真相揭穿
去美洲后
败家子
有钱人
穷苦的水手
成果展示
开 端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抛弃他而去。
情节角度
成果展示
原 因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结 果
逻辑角度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
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
成果展示
期 待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破 灭
心理角度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回来解困。
发现于勒已经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成果展示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技巧角度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的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
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悬 念
结 局
自主探究二
文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1)画出菲利普和克拉丽丝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
(2)尝试概括菲利普、克拉丽丝的人物形象。
(3)形成结论,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过程安排
探究范例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频率高
外貌描写——故作体面地去海边散步——虚荣
语言描写——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希望“救世主”降临,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成果展示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语言描写,表现了菲利普故作高雅、贪图虚荣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成果展示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将父亲惊恐万分、失魂落魄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成果展示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早就看出来!……谢谢您,船长。”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父亲当时惊恐、慌乱、绝望的复杂心理。
人物形象总结
菲利普
1.软弱老实
2.遇事容易慌张
3.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如菲利普太太
4.爱摆架子
5.向往高贵的生活又难免寒酸
成果展示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语言描写,表现菲利普夫人虚伪的性格特点。菲利普夫人的这番话,表面上是既爱惜自己的身体,又关心别人;既爱孩子,又注重对他的教育。但实质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成果展示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哆嗦”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恐慌,突出了她的自私、势力。“小子”这一称呼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自私以及贪婪。
成果展示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得知家里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落空,忍不住暴怒。称呼的转变,充分表现了克拉丽丝自私、虚伪、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本性。
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得知自己家里摆脱贫穷的唯一希望落空,又忍不住暴怒起来。面对丈夫的惶恐,她又迅速冷静下来,安排应对措施。这些反应,固然体现了她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另一方面这也是她保护家人不再受到于勒连累的本能反应,可怜而又可叹。
克拉丽丝
精于算计
尖刻泼辣
虚荣心强
人物形象总结
人物形象总结
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令人生气、不屑之余又有些心生同情。
菲利普夫妇的共同点
延伸探讨
有人说菲利普夫妇是可恨的,也是可怜的,甚至还有一些可敬之处?你同意这些看法吗?
自私、冷酷、贪婪和唯利是图。
可恨之处:
生活艰难、尊严卑微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可怜之处:
是努力跟生活抗争的兄嫂与父母。
可敬之处:
活动小结
直面菲利普夫妇,我们无法嘲笑,不会憎恶,更多的是同情和悲哀。因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的美好人性的失落者。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工作勤恳亦艰辛。小说正是借助菲利普夫妇来表达对整个法国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这种风气毒害、碾压却无力反抗的同情。
活动三: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1)全班分为4小组,每两小组分析其中一个人物。
(2)1和3小组的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菲利普夫妇、“我”以及读者这三个层面的于勒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3)2和4小组的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特点极其作用?
(4)各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成果,举手发言,分享成果。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
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
后来经商致富,希望“赔偿损失”,并由于这点善意,一下子成为“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全家的救世主。
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抛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贼”“这个流氓”。
延伸探讨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到他。
(提示:“以免再遇到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与开头的期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成果展示
“衣服褴褛”“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对于勒的穷困潦倒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而感到辛酸和无奈。
我在心中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眼中的于勒
延伸探讨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提示:这句话中有三次同义重复,为什么?)
反复强调作用,强调这种亲情关系,特别是还加上“亲”字做修饰,是对亲情的认可,更透露出“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成果展示
他早年荒唐,被亲人抛弃,驱逐到美洲。
不失善良的本性,是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在美洲期间可能发过小财,但最终破产。
读者眼中的于勒
晚年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其实代表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虽然“我”只是个线索性的人物,不是主人公,但在“我”的身上却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果展示
延伸探讨
小说是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
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1
2
合作探究二
文这篇小说除了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外,还有一些巧妙的叙事手法的使用,你能发现一些妙处吗?
(1)自由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叙事手法。
(2)自主思考,提示:可从叙事顺序、详略有致、铺垫、悬念、突转、对比等角度分析。
(3)小组内相互分享成果,规范语言,将小组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小说从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于勒这个“救世主”降临写起,接着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归的原因,使读者对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后来遇到潦倒的于勒,情节发生陡转蓄势。
插 叙
略安排有致,比如去哲尔赛岛旅行,可写的定然很多,但却飞来一笔,写父亲看到别人吃牡蛎而且要效法,接着大量续写父亲的恐慌、母亲的咒骂等,这是反映人性的地方,所以详写;而如何避开于勒,全文只在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极尽简笔。
详略
成果展示
小说开始叙述家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正因为家庭拮据,所以才急切盼望发财的于勒回来,正因为拮据,所以看到落魄的于勒才避之唯恐不及。
铺 垫
小说叙述的顺序:
悬 念
期待于勒(开端)
追述于勒怎样从全家的“恐怖”变成“希望”(铺垫)
躲避于勒(结局)
在船上发现于勒(发展)
从船长口中得知真相,幻想破灭(高潮)
成果展示
突转就是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很多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有出人意外的突转,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发现老水手像自己的弟弟就是情节的突转,使得故事一下子紧张起来。
突 转
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对比,菲利普夫妇与“我”对于勒态度的对比等等。
对 比
活动小结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错落有致,疏落有间,张弛有度,饶有风趣,这主要得益于巧妙的叙事艺术。
在19世纪的法国,金钱扭曲了人性,撕裂了亲情。这篇文章是灰色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于亲情的呼唤在文章中体现。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我们也随着若瑟夫这个少年见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但是作者寄寓在少年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
课堂小结
对人性的召唤,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依然有着生活的影子。无论现实如何,老师仍然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新时代的少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永葆一颗少年心!
拓展阅读——莫泊桑《项链》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代表作
当堂演练
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描写惟妙惟肖,请你也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描写要细腻;有所选择;50字左右。
当堂演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换乘的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身份。)
要求:(1)采用多种描写方法;(2)叙述内容合理、真实;(3)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盼于勒
发展——夸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呼唤亲情
版权说明
公众号【如一课件】
本课件版权归属【如一课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销售、传播、搬运抄袭,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购买此作品的用户享有使用权,但不可出现以下行为,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传播、上传至网络或第三方营利性网站
使用作品用做其它商用行为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