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李白的孤独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柳宗元的孤独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陈子昂的孤独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新
课
导
入
你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吗
“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
新
课
导
入
共同踏上《孤独之旅》,去探寻成长之谜。
——曹文轩
壹
贰
叁
核心素养
壹
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贰
叁
核心素养
壹
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研读课文,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贰
重点
叁
核心素养
壹
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研读课文,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贰
重点
悟读课文,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叁
难点
核心素养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活动一
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学术性著作
长篇小说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文学论集》等。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文学创作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019年,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获奖情况
曹文轩
“曹文轩的作品书写了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为孩子们树立了面对和挑战艰难生活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他人评价
“(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他(曹文轩)一直努力用他永不衰减的热情,拓宽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宽度和深度。”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评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评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评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
情节
环境
小说
1.概 念: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三要素
3.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快速默读课文,
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初读感知
嬉 闹
xī
凹 地
wā
雍
yōnɡ
折 断
zhé
掺 杂
chān
胆 怯
qiè
稠 密
chóu
给 予
yǔ
生字正音
觅 食
mì
戳 破
chuō
逃 窜
cuàn
乖 巧
ɡuāi
吠
fèi
撩 逗
liáo
旧 茬 儿
chá
生字正音
抠
kōu
【厚实】
丰富;富裕。
【嬉闹】
嬉笑打闹。
【眺望】
从高处往远处看。
【撩逗】
挑逗;招惹。
【乖巧】
(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掺杂】
混杂;使混杂。
【肥硕】
(肢体)大而肥胖。
【驱除】
赶走;除掉。
生词释义
【日甚一日】
一天比一天厉害。
【浩浩汤汤】
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落千丈】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天昏地暗】
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仓皇逃窜】
惊慌逃跑。
生词释义
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活动二
自主探究
速读课文,从下列4组词语,任选一组概括情节。
第一组:“油麻地 芦苇荡 芦苇里 草里”
第二组:“跌落 回避 跟随 捡起”
第三组:“恐慌 孤独 坚强 惊喜”
第四组:“沉着脸 慌张 晕倒 接过”
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各组词语,尝试从不同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探究范例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杜小康在家境一落千丈后跟着父亲到芦苇荡去放鸭,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心生恐惧,无可回避的孤独更让他格外想家。一场恶劣的暴风雨让鸭群离散,杜小康独自外出将鸭子找回,累得躺倒在芦苇里,他仰望蓝天,用并不是悲哀的哭泣祭奠过去,用长大的坚强迎接现在,终于在草里收获了第一枚鸭蛋。
(以地点为线)
第一组:油麻地 芦苇荡 芦苇里 草里
成果展示
杜小康在家境跌落之后,随着父亲去放鸭,陌生的环境和无可回避的孤独紧紧缠绕着他,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有了独自外出寻找鸭子的机会,他紧紧跟随它们,最终勇敢地将鸭子找回,也终于得以捡起了第一枚成熟的鸭蛋,有了自己孤独之旅后的收获。
(以动词为线)
第二组:“跌落 回避 跟随 捡起”。
成果展示
杜小康随着父亲到芦苇荡放鸭,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恐慌,孤独的痛苦更让他难以忍受,可无济于事,只能学会平静面对。一场暴风雨的洗礼让他真正成长,变得坚强起来,他也收获了来自于鸭群的惊喜。
(以心理为线)
第三组:“恐慌 孤独 坚强 惊喜”。
成果展示
杜雍和在家境没落后,只得带着儿子到芦苇荡放鸭,他沉着脸
拒绝了儿子回家的请求。其实自己也无法完全压制内心的慌张,无法和儿子平静面对无处不在的孤独,一场暴风雨来袭,鸭群四散,他大叫着几乎晕倒在地,和儿子各自在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里找寻,儿子经历洗礼,终于长大,而他,接过新下的鸭蛋,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以次要人物
的塑造为线)
第四组:“沉着脸 慌张 晕倒 接过”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活动三
合作探究一
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的第二段,从“心理刻画”“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并进行圈点批注。
(1)全班分成4小组,各小组抓住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2)分析心理刻画的小组,寻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批注他的心路成长历程,并结合文中旁批做好批注,完成以下表格。
分析环境描写的小组,赏析景物描写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旁批做好批注。
过程安排
合作探究一
时间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行程最初
途中
到达放鸭地点
放鸭初期
放鸭中期
经历暴风雨
八月的一天清晨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
(4)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解决以上问题。
合作探究一
从“心理刻画”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时间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成果展示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在情绪的流动中缓缓推进
刚开始
心理不成熟
“不敢面对现实、
希望逃避现实”
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
延伸探讨
1.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2.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3.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4.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本文中的心理描写极其出色,你能探究出本文中的心理描写的几种手法吗?
直接描写
心理活动
延伸探讨
1.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2.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3.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本文中的心理描写极其出色,你能探究出本文中的心理描写的几种手法吗?
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曹文轩曾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那本文又流动着哪些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呢?
探究问题
成果展示
运用细腻的环境描写,勾勒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世界,突显了孤寂的氛围。
赏析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成果展示
运用细腻的环境描写,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巨大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和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烘托出杜小康“害怕”“胆怯”。
赏 析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运用比喻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成果展示
运用细腻的环境描写,以时间为序,由静到动,调动感官,有声有色,虚实结合,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预示着杜小康将要经受一次暴风雨的考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杜小康在找鸭子过程中变得坚强勇敢。
赏 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连用四个“黑”字,突出了暴风雨来临前天气阴沉的景象。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成果展示
以美景写杜小康经受磨难之后宁静、喜悦的心情。“蓝成这样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的心灵色彩。与前面的暴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舒缓了故事节奏,增加美感。
赏 析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成果展示
羽毛的鲜亮、稠密,蓝羽、紫羽的漂亮闪光,均呈现出绚丽明亮的色彩。一个“也”字,把动物与人之间那种和谐、温情也表现出来了,以鸭喻人,明写鸭们长大了,喻指杜小康已经在苦难的磨砺中已形成可贵的品质。“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则暗示杜小康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寓意深刻。
赏 析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杜小康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到最后享受孤独之味,这种以情绪变化为动力的情节推进,体现了小说情节的诗意化推进。此外,大量的环境描写都融合了人物的主观情绪,带有人物的感情与温度,体现了小说中景物的诗意化描写。小说中看似平白、朴实却清新明丽、优美灵动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诗意化表达。
活动小结
合作探究二
结合课文,标题“孤独之旅”有什么内涵呢?
(1)默读课文,结合课堂分析,独立思考标题的含义。
(2)结合提示,小组合作,尝试把握深层含义。提示:“孤独”可以指人陷入一种孤单的困境,也可以指人落寞的心境和无依无靠的感受,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情感世界的孤独
孤独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面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带来的孤独
离别母亲与伙伴
单调乏味的生活
背井离乡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
旅
一段生活历程
指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经受着新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对未来和前途怀抱着迷茫和恐惧的那段过程。
表现了杜小康从害怕孤独、逃避孤独到学会坚强、勇敢面对、分担责任的蜕变和成长历程。
这正是心灵的成长,自我的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的成长, 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孤独之旅
本节课,我们共同分享了曹文轩的诗意语言,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孤独,体会他在孤独中的磨砺。一篇文章,一次经历,一段情感,一种财富,希望在我们的心里能珍藏为一份回忆。曹文轩先生曾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享受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愿你们能品味孤独,享受孤独,以“孤独”为帆,迎接暴风雨的洗礼,驾驶着“成长”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课堂小结
在课文中,杜小康因为孤独长大了,而很多的历史人物也有“孤独”的经历,你能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吗?
拓展延伸
《史记》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写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中国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朝代更
替的历史过程,他自己总计用十三
年时间写成。
范
例
展
示
司马迁发愤著书作《史记》
在春秋时期,吴王凭借自己国家的强大打败了越国,而越王成为了吴国的俘虏,每天做着下人的工作,却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后来允许回到自己的国家,每日尝一下苦胆,同时训练自己的军队,经过10年的时间最后打败了吴国。
范
例
展
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范
例
展
示
苏武牧羊耐得住塞苦寒寂寞最终得以归朝今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范
例
展
示
史铁生《灵魂的事》
居里夫人根据元素周期表逐一进行测定,发现一种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较接近的元素,居里夫人叫它放射性元素,接下来居里夫人将上千公斤沥青矿残渣一锅锅煮沸,经过三年多的
范
例
展
示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镭
的反复工作,无数次实验,居里夫人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镭。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类似“孤独”的经历吗?用“孤独是……”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悟。
当堂演练
《草房子》中还有好几个孩子和杜小康一样在“孤独”中顽强地成长,请课后阅读《草房子》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用文字分享他(她)的故事,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背景资料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情感世界的孤独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面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带来的孤独
心灵的成长、
自我的觉醒之旅
版权说明
公众号【如一课件】
本课件版权归属【如一课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销售、传播、搬运抄袭,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购买此作品的用户享有使用权,但不可出现以下行为,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传播、上传至网络或第三方营利性网站
使用作品用做其它商用行为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始终如一,塑造优质课堂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孤独之旅》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2.研读课文,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重点) 3.悟读课文,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李白的孤独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柳宗元的孤独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陈子昂的孤独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你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吗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正因为这样的文学主张,使他的成长小说独具魅力,让读者看到即使在生命的低谷之中,生命依然有它坚韧不屈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作家——曹文轩,共同踏上《孤独之旅》,去探寻成长之谜。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文学论集》等。(可用“画廊”呈现作品)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他人评价
“曹文轩的作品书写了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为孩子们树立了面对和挑战艰难生活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评)
“(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评)
“他(曹文轩)一直努力用他永不衰减的热情,拓宽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宽度和深度。”(儿童文学作家李东评)
3.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4.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5.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①生字正音
嬉闹(xī) 凹地(wā)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稠密(chóu) 折断(zhé) 给予(yǔ)
觅食(mì)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乖巧(ɡuāi)
吠(fèi) 抠(kōu) 逃窜(cuàn) 旧茬儿(chá)
②生词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撩逗】挑逗;招惹。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掺杂】混杂;使混杂。
【肥硕】(肢体)大而肥胖。
【驱除】赶走;除掉。
【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浩浩汤汤】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仓皇逃窜】惊慌逃跑。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梳理情节,是学习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速读课文,从下列4组词语,任选一组概括情节。
第一组:“油麻地 芦苇荡 芦苇里 草里”。
第二组:“跌落 回避 跟随 捡起”。
第三组:“恐慌 孤独 坚强 惊喜”。
第四组:“沉着脸 慌张 晕倒 接过”
2.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各组词语,尝试从不同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3.探究范例
第一组:油麻地 芦苇荡 芦苇里 草里(以地点为线)
示范: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杜小康在家境一落千丈后跟着父亲到芦苇荡去放鸭,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心生恐惧,无可回避的孤独更让他格外想家。一场恶劣的暴风雨让鸭群离散,杜小康独自外出将鸭子找回,累得躺倒在芦苇里,他仰望蓝天,用并不是悲哀的哭泣祭奠过去,用长大的坚强迎接现在,终于在草里收获了第一枚鸭蛋。
4.成果展示
预设1:跌落 回避 跟随 捡起(以动词为线)
杜小康在家境跌落之后,随着父亲去放鸭,陌生的环境和无可回避的孤独紧紧缠绕着他,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有了独自外出寻找鸭子的机会,他紧紧跟随它们,最终勇敢地将鸭子找回,也终于得以捡起了第一枚成熟的鸭蛋,有了自己孤独之旅后的收获。
预设2:恐慌 孤独 坚强 惊喜(以心理为线)
杜小康随着父亲到芦苇荡放鸭,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恐慌,孤独的痛苦更让他难以忍受,可无济于事,只能学会平静面对。一场暴风雨的洗礼让他真正成长,变得坚强起来,他也收获了来自于鸭群的惊喜。
预设3:沉着脸 慌张 晕倒 接过(以次要人物的塑造为线)
杜雍和在家境没落后,只得带着儿子到芦苇荡放鸭,他沉着脸拒绝了儿子回家的请求。其实自己也无法完全压制内心的慌张,无法和儿子平静面对无处不在的孤独,一场暴风雨来袭,鸭群四散,他大叫着几乎晕倒在地,和儿子各自在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里找寻,儿子经历洗礼,终于长大,而他,接过新下的鸭蛋,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的第二段,从“心理刻画”“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并进行圈点批注。
2.过程安排
(1)全班分成4小组,各小组抓住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2)分析心理刻画的小组,寻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批注他的心路成长历程,并结合文中旁批做好批注,完成以下表格。分析环境描写的小组,赏析景物描写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旁批做好批注。
时间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行程最初
途中
到达放鸭地点
放鸭初期
放鸭中期
经历暴风雨
八月的一天清晨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
(4)组内派代表举手发言,解决以上问题。
3.成果展示
预设一:从“心理刻画”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时间 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总结: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在情绪的流动中缓缓推进,由刚开始心理不成熟,“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到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
延伸探讨:本文中的心理描写极其出色,你能探究出本文中的心理描写的几种手法吗?
明确:
一种是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如: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一种是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如: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曹文轩曾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那本文又流动着哪些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呢?
预设二: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精细品读文章。
(1)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分析】细腻的环境描写,勾勒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世界,突显了孤寂的氛围。
(2)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分析】“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巨大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和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烘托出杜小康“害怕”“胆怯”。
(3)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分析】这一段景物描写连用四个“黑”字,突出了暴风雨来临前天气阴沉的景象。以时间为序,由静到动,调动感官,有声有色,虚实结合,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预示着杜小康将要经受一次暴风雨的考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杜小康在找鸭子过程中变得坚强勇敢。
(4)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分析】以美景写杜小康经受磨难之后宁静、喜悦的心情。“蓝成这样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的心灵色彩。与前面的暴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舒缓了故事节奏,增加美感。
(5)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分析】羽毛的鲜亮、稠密,蓝羽、紫羽的漂亮闪光,均呈现出绚丽明亮的色彩。一个“也”字,把动物与人之间那种和谐、温情也表现出来了,以鸭喻人,明写鸭们长大了,喻指杜小康已经在苦难的磨砺中已形成可贵的品质。“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则暗示杜小康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寓意深刻。
4.活动小结
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杜小康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到最后享受孤独之味,这种以情绪变化为动力的情节推进,体现了小说情节的诗意化推进。此外,大量的环境描写都融合了人物的主观情绪,带有人物的感情与温度,体现了小说中景物的诗意化描写。小说中看似平白、朴实却清新明丽、优美灵动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诗意化表达。
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结合课文,标题“孤独之旅”有什么内涵呢?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结合课堂分析,独立思考标题的含义。
(2)结合提示,小组合作,尝试把握深层含义。提示:“孤独”可以指人陷入一种孤单的困境,也可以指人落寞的心境和无依无靠的感受,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3)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润色语言,派代表作答。
3.成果展示
孤独——情感世界的孤独:离别母亲与伙伴、单调乏味的生活;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背井离乡的孤独;面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带来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未知。
旅——一段生活历程。
“孤独之旅”指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经受着新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对未来和前途怀抱着迷茫和恐惧的那段过程。表现了杜小康从害怕孤独、逃避孤独到学会坚强、勇敢面对、分担责任的蜕变和成长历程。这正是心灵的成长,自我的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分享了曹文轩的诗意语言,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孤独,体会他在孤独中的磨砺。一篇文章,一次经历,一段情感,一种财富,希望在我们的心里能珍藏为一份回忆。曹文轩先生曾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享受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愿你们能品味孤独,享受孤独,以“孤独”为帆,迎接暴风雨的洗礼,驾驶着“成长”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拓展延伸
在课文中,杜小康因为孤独长大了,而很多的历史人物也有“孤独”的经历,你能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吗?
示范:
1.司马迁发愤著书作《史记》
《史记》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写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中国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朝代更替的历史过程,他自己总计用十三年时间写成。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在春秋时期,吴王凭借自己国家的强大打败了越国,而越王成为了吴国的俘虏,每天做着下人的工作,却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后来允许回到自己的国家,每日尝一下苦胆,同时训练自己的军队,经过10年的时间最后打败了吴国。
3.苏武牧羊耐得住塞苦寒寂寞最终得以归朝今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4.史铁生《灵魂的事》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5.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物质镭
居里夫人根据元素周期表逐一进行测定,发现一种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较接近的元素,居里夫人叫它放射性元素,接下来居里夫人将上千公斤沥青矿残渣一锅锅煮沸,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工作,无数次实验,居里夫人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镭。
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类似“孤独”的经历吗?用“孤独是……”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悟。
2.课后作业
《草房子》中还有好几个孩子和杜小康一样在“孤独”中顽强地成长,请课后阅读《草房子》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用文字分享他(她)的故事,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