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
2、积累文言词汇,加强古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掌握白描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4、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诵读文章,以此为基础理解文意并掌握此文的写作特色。
难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孤独落寞和痴迷于山水之乐、与众不同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此来赞美杭州的美丽景致,而杭州又以西湖尤为出名。在座的各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西湖的了解吗?
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美丽的西湖承载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而西湖的景色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关注的对象,大文豪苏东坡就对西湖有过这样的描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空蒙雨亦奇。写的是晴时和雨时的西湖,今天让我们走进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来看看雪中的西湖又是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205页,大声朗读课文注释一,了解作者的姓名、字、号、生活时代及简要生平。
生读:张岱,字宗子,又子石工,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本文及选自《陶庵梦忆》)史学家。
出示多媒体,补充:张岱多才多艺,擅长随笔小品。一生好游,到过不少地方,在杭州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湖光山色了如指掌,对西湖的美更是有会于心。,而且与常人不同的是一般人游湖都喜欢选择“春夏”“花朝”“晴明”时节,张岱却认为“秋冬”“月夕”“雨雪”三时最佳。
二、整体把握
师:快速阅读全文,将自己理解有困难的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圈划出来。
师领读,生跟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和语气。
生齐读一遍。
师以句为单位请同学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要特别注意下列字词:是 更定 毳衣 雾凇沆砀 一白 一芥 焉得 客此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思考全文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性格特点。
明确:“痴”。
师:那么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痴呢?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为什么而痴?
明确:为雪景而痴。
教师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读一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里老师想做以此外科医生,给张岱的文章动动手术,把它改一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比较两句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不同。
A: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短短四十三个字,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三个“与”字生动的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让人觉得天地宇宙之浩淼。张岱的量词用得可真是出神入化,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点”等数量词由小到更小,只让人感到人之渺小。
师:同学们,这就是写作中的白描手法,白描最早出现于绘画中指的用墨线勾画物象,不着颜色的一种画法。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请同学们看课本206页插图,这就是一幅白描国画作品。全图布白为主,近处是一客坐船中,一舟子撑蒿缓行,远处仅一弯长堤、湖心一小亭隐约可见,一大幅画面,仅这三点如“影子”一般点缀其上。笔画简单但栩栩如生。张岱的文字也是如此。
师:我记得去年冬天咱们这儿也下了好几场雪,同学们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在下雪天师都做了些什么吗?
生自由发言,教师因势利导,概括同学们很高兴也玩得很热闹,最好小伙伴们一起到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那么回到我们的课文,张岱看雪时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明确:“独”。
师:我们从后文可以知道,舟中不止一人,身边明明有舟子相伴,那为什么作者还要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确:作者所言之“独”是精神思想的孤独与落寞,而非孤身一人。舟子虽在旁陪同,却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因此他是孤独的。
接下来便请同学们看着课本插图,体会作者看雪景时的心态,背诵第一段。
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来赏析一下第二自然段。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并思考在第二自然段中张岱有没有碰上什么高兴的事啊?
明确:有,张岱在湖中碰到了两个饮酒的人。
师:这两个人与张岱又有什么关系呢?张岱是如何描写他们三人相逢的场面的,他们的情绪如何,从文中那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两个同是雪夜游湖的人,与张岱素不相识,他们相逢非常高兴。从“大喜”这个词,他们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及他们的动作“拉”、“强饮三大白”。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这一句句子,要读出“大喜”的感情。
师:对,简简单单的一句语言,两个动作刻画出了三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而无一点夸张与烘托,这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白描手法。既然亭中那两位与张岱素不相识,为何一见张岱会这么高兴、这么热情的拉他喝酒呢?
明确:因为这三人有相同的情趣爱好,他们能互相理解雪夜湖心亭看雪这一与众不同的兴致。这就叫“同是雪夜赏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
师:这三个人都可说是性情中人,更奇妙的是,这素不相识的三个人一见面就喝酒,等喝了差不多了,才想起来连对方的名字也还不知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还马马虎虎交代了对方是金陵来的,干什么的还是没说,是作者忘记问了,还是作者觉得不需要问呢?
明确:作者所关注的朋友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有共同的情趣爱好、志同道合、至于朋友的身份却不是作者所关心的了。只说对方是金陵来的,其实也暗含了此地一别,相聚无期的伤感。正所谓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分别,我们的作者张岱从孤独中来,又将回到孤独中去。不由人不为他叹息。请朗读“问其姓氏······者”要求读出重又归于孤独的心情。
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实为抒情,本文的作者生活与明末清初,少年时为富公子,游历四海,观赏美景,到老来国破家亡,凄凉与落寞一直充塞与心中,使得他遗世孤傲,行文总有淡淡的哀愁。者其中消极悲观的情绪不足取,但他的文章可以说给晚明小品文之大成。清新雅丽,不事雕琢。成就较高。
请当堂背诵文章第二自然段。
作业:朗读《江雪》,比较与课文在描写雪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培养诗歌的爱好。
2.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形象,以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体会美好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幻灯片上的星空图片。师:在一个宁静的夏夜遥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但有一个人他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我们就来感受诗人与宇宙的私语。《天上的街市》
请学生大声朗读题目,再读题目,要求读出感情。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读出情感来。
朗诵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学生讨论:轻松、愉快、舒缓
划分诗歌节奏,重音、停顿
出示幻灯片明确节奏划分
教师示范朗读(配乐《梁祝》)
学生练习朗诵,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读得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四位学生分节表演朗诵
学生配乐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次的朗读已经初步感受了诗歌的情感,对郭沫若的这首诗评论家给予高度的评价,昨天我看到了这句话与大家共享。
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
品味探究
1.师:境界,也就是诗歌的意境,你觉得诗人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生: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
2.师:这种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的意境来源于美好的形象,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形象?
生:街灯、明星、流星、牛郎织女、珍奇
(引导学生找出了“意象”,接着就是如何“泡开意象”的问题)
3.师:我们说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哪些词或句体现了这些形象的美好?
学生思考
师:这众多的形象,最主要的是什么?它的美好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民间故事概要,抓住修饰这些意象的关键词语来分析,深入体会意象)
生:“来往”、“闲游”,牛郎织女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闲适安宁的。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压迫、迫害的,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故事全然没有了民间故事的悲凉、痛苦的感觉,给人温馨、向往的感觉。
师:牛郎织女的新编故事的温馨、浪漫、美好的感觉还通过哪些词体现?
生:天河是“浅浅”的,是“不甚”宽广的。
师:“浅浅”、“不甚”,如果换成“茫茫”和“甚”有什么不一样?
生:美好就失去了。
生:流星是一朵的,很美!
师:为什么不用“颗”?(朵与颗的比较)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
“朵”是用于花,花是美好的,用朵更让人觉得流星的美好和浪漫;“朵”更富有诗意……
师:“珍奇”,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美好、富足、繁荣……
师:街灯和明星的美好体现在哪?做一个换词游戏。
“闪”与“点”互换:星星是“闪”的,像人的眼睛一样,富有美感,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明”与“现”互换:明星是由暗到亮的过程,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联想)
4.诗人眺望星空,产生了联想和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平和洁净、缥缈美好的世界。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一个世界?
学生思考(不少学生会讲出当时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
师:“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让诗人幻想天上美好温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这种信念是坚定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升华诗人的情感)
四个“定然”,一个“定”
学生齐读:
“定然有/
美丽的/
街市。”
定然是/
世上没有的/
珍奇。
定然是/
不甚/
宽广。
定能够/
骑着牛儿/
来往。
定然/
在天街/
闲游。
师:同学们读得坚定不移,铿锵有力,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到来真的如你们一样坚定?他有没有些许的迷茫呢?
预设:
1.诗行的停顿:两个“我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造成诗情表达上的停顿,“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不信”和“你看”。诗人无法彻底进入幻想世界的焦灼。
2.“流星”这个意象虽美丽,但稍纵即逝,用于比喻幸福有天然的危险性。
3.街灯是“远远的”,远的不是天上的明星,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反而是近在眼前如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见的街灯。诗人的矛盾心情显而易见,现实世界是远的,梦幻世界是近的。
4.“缥缈”一词,意为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诗歌的第一小节所营造的意境美轮美奂,天上人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诗人的一句“缥缈”的空中让人清醒。
师:诗人对理想世界是执著追求的,但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彷徨,对现实的无助。清醒者的艰难挣扎。
配乐表演朗诵(《梁祝》)
画外音:
我经常在海边彷徨,祖国的黑暗现实使我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对理想未来的迷茫刺激着我的心。在一个夜晚,我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女生和男生轮流读,四个“定然”,一个“定”全班齐读。
画外音: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天上的街市》,但天上的街市你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