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无忧】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7: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
教学目标
)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等关键事件史实,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明确不同阶段运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则和《资政新篇》的改革主张,分析两大纲领的异同。结合史实,分析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初步形成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体会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认识其阶级局限性,增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怀,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
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事件相关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能否知道太平天国运动主要领导者是谁?他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最终是否成功了呢?
提示: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前预习,从太平天国运动背景、追求的思想理念等角度思考。
过渡语:古代中国做为农耕社会,土地一直是农民最大的追求,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也希望能够建立起“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会,最终这一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鸦片走私加剧、洋货涌入摧毁家庭手工业、清政府赋税加重的文字材料)、材料二(《浔州府志》中广西地区 “蝗灾”“大水”“雹灾” 的记载)。
教师提问:结合这两则材料,你们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从材料一中 “洋货涌入”“赋税加重” 归纳出 “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从材料二中 “蝗灾”“大水” 等归纳出 “自然灾害不断”(直接原因);可补充提示: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过渡语:在阶级矛盾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而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和他的活动,为这场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他就是洪秀全。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展示内容:展示洪秀全创立 “拜上帝会” 的史料(《原道救世歌》片段 “普天之下皆兄弟”)、金田起义形势图(标注金田村、永安等地)、永安建制的政权组织示意图(天王、东、南、西、北、翼王的封号与地位)。
教师提问:(1)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了哪些准备?他的主张有何特点?(2)金田起义发生在何时、何地?起义军为何称为 “太平军”?(3)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举措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意义?
提示:(1)引导学生从 “创立拜上帝会”“传教发展会众” 回答准备;从 “借助西方宗教、结合儒家大同思想、主张人人平等” 归纳特点。(2)提示学生结合课本找时间(1851 年)、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太平军” 的名称与 “太平天国” 的建号相关。(3)从 “封王、明确等级” 回答内容;从 “初步建立政权组织,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意义。
过渡语: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拥有了初步的政权框架,随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势力不断壮大,最终迎来了运动的高潮 —— 定都天京。
(2)定都天京与革命纲领
展示内容:展示太平军进军天京的路线图(标注桂林、长沙、武昌、南京等地点)、《天朝田亩制度》原文片段(“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资政新篇》书影及主要内容摘要(“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教师提问:(1)太平军何时定都天京?将南京改为天京有何象征意义?(2)《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则和目标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能实现吗?为什么?(3)《资政新篇》提出了哪些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它有何不同?
提示:(1)引导学生回答时间(1853 年);从 “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正式建立” 分析象征意义。(2)从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归纳原则;从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总结目标;提示学生结合 “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如生产力水平低、战乱环境)” 分析无法实现的原因。(3)从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归纳《资政新篇》主张;对比两者:前者侧重土地分配(农民阶级需求),后者侧重资本主义改革(超越农民阶级局限);两者都脱离社会实际,空想性强。
过渡语: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为巩固政权和扩大势力,发动了北伐和西征,使运动进入全盛时期。但盛极之下,一场危机正在酝酿。
(3)全盛与转折:北伐西征与天京事变
展示内容:展示太平天国北伐、西征路线图(标注天津、武昌等关键地点)、天京事变示意图(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的权力斗争过程)、太平军士气低落的顺口溜(“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
教师提问:(1)北伐和西征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何说这一时期是太平天国的 “全盛时期”?(2)天京事变的起因是什么?它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引导学生从 “推翻清朝统治、巩固天京政权” 回答目的;北伐 “逼近天津但全军覆没”,西征 “取得重大胜利”;从 “控制大片地区,军事势力达到顶峰” 分析全盛。(2)从 “杨秀清逼封‘万岁’,领导集团内讧” 归纳起因;从 “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由盛转衰” 分析影响。
过渡语: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陷入困境。为挽救危局,洪秀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但这未能改变运动的颓势。
(4)失败:天京陷落与失败原因
展示内容:展示天京陷落的过程文字信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史料(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华尔洋枪队)。
教师提问:(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发生在何时?(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1)引导学生回答 “1864 年天京陷落”。(2)从 “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纲领脱离实际、领导集团腐败内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归纳原因;根本原因是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无法保持领导集团团结)”。
过渡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要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3.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文字史实材料(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课本所学内容,分析这场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引导学生从 “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推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等角度分析意义。
过渡语: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兴衰荣辱也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们反抗封建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梳理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金田起义)、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全盛(北伐西征)、转折(天京事变)到失败(天京陷落)的全过程,了解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想与局限,分析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这场运动既展现了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精神,也暴露了其阶级局限性,它是中国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尝试,也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假设你是 1856 年天京事变后的一名太平军士兵,经历了运动从全盛到衰落的转折,请你给远方的家人写一封信,描述你眼中的天京事变、当前军队的状态,并表达你对运动未来的看法。
要求:信中需包含天京事变的关键信息(人物、事件经过)、军队士气的变化、至少一处对《天朝田亩制度》或《资政新篇》的提及,字数 200 字左右。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脉络和关键事件有了清晰认知。通过展示浮雕、史料和地图,学生能直观理解运动背景与空间分布;对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时,学生的分析角度逐渐多元,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提升。
但也存在两处可改进:一是部分学生对 “农民阶级局限性” 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结合 “领导集团内讧”“纲领空想性” 深入分析,需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案例讨论(如天京事变中的权力斗争细节);二是对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的背景补充不足,导致学生对 “时代特征” 的关联不够紧密,下次可加入更多列强干涉的具体史料,强化时空关联。此外,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需优化分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