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教学目标
)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民族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中日战前状况,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条文与列强瓜分地图,分析条约影响及民族危机加剧的表现,提升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邓世昌等将士的爱国牺牲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强国意识。(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
教学难点
)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的影响;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处境。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甲午海战相关视频片段(黄海海战激烈场景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场惨烈的海战发生在近代中国哪一场对外战争中?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因何失败?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从视频中的 “黄海”“北洋舰队” 等关键词推测战争名称(甲午中日战争);结合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战争的惨败结局;带着还未得到答案的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语: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极具震撼力的一场战役。它不仅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更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及其深远影响。
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明治天皇《御笔信》片段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材料二(日本 “大陆政策” 示意图:征服朝鲜→满蒙→中国→称霸世界)、材料三(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的默许态度示意图)。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提示:引导学生从材料一、二归纳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推行 “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从材料三及列强态度分析客观原因(西方列强的默许与纵容);补充提示:朝鲜东学道起义成为战争导火索(日本借机增兵朝鲜)。
过渡语:在日本的蓄意谋划和列强的纵容下,一场侵略战争已箭在弦上。1894 年 7 月,丰岛海战的炮声正式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标注丰岛、平壤、黄海、旅顺、威海卫等关键地点及时间);邓世昌、左宝贵、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画像;旅顺大屠杀史料记载(英国胡兰德《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片段、屠杀照片等)。
教师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关键战役有哪些?(2)在战争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3)旅顺大屠杀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提示:(1)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梳理阶段:丰岛海战(爆发标志)→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2)从 “黄海海战撞敌舰”“平壤战役死守城头” 等事迹归纳英雄事迹(邓世昌、左宝贵、丁汝昌等);精神从 “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炼。(3)从 “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战争的非正义性” 角度分析旅顺大屠杀的本质。
过渡语: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终仍以惨败告终。1895 年,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签订屈辱条约。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马关条约》谈判图及主要内容表格(割地、赔款、通商、设厂);通商口岸开放地点图;“三国干涉还辽” 漫画。
教师提问:(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三国干涉还辽” 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3)《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提示:(1)从 “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赔款 2 亿两白银”“开放沙市等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归纳内容;新增条款为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资本输出)。(2)从 “列强在华利益争夺”“中国沦为列强瓜分对象” 分析事件本质。(3)引导学生从领土主权破坏、财政危机加剧、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等角度总结影响。
过渡语:《马关条约》的签订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虚弱,刺激了他们瓜分中国的野心,一场瓜分狂潮随即席卷中国。
4.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展示内容:展示列强瓜分中国漫画图,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 示意图(德国胶州湾、俄国旅顺大连、法国广州湾等);美国 “门户开放” 照会内容节选;谭嗣同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诗句。
教师提问:(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通过哪些方式瓜分中国?请举例说明。(2)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3)谭嗣同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处境?
提示:(1)从 “强租租借地”(如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势力范围”(如英国势力范围为长江流域)归纳方式。(2)目的从 “美国迟到,企图凭借经济优势分享侵略权益” 分析;影响从 “承认列强既得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总结。(3)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面临被瓜分的危局” 解读诗句情感。
过渡语: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民族资本主义也在夹缝中迎来了初步发展。
5.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示内容:展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图片及 “实业救国” 口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沿海沿江城市集中);民族工业轻重工业比重图(轻工业占绝对优势)。
教师提问:(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他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何关系?
提示:(1)原因从 “列强设厂刺激”“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归纳;代表人物为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2)特点从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城市” 总结;结合 “列强侵略”“封建势力压迫” 分析特点成因。
过渡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为中国近代化注入新活力,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道路充满坎坷,也印证了单纯 “实业救国” 难以挽救民族危亡。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回顾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与惨败结局,剖析了《马关条约》屈辱内容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及其引发的列强瓜分狂潮,也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艰难发展。这场战争让中国彻底认清了自身的落后,也唤醒了更多国人的救国意识。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的进步,更需要制度的革新与民族的觉醒。
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民族资本家的日记
情境设定:1895年,你是上海一家纺织厂的民族资本家,听闻了《马关条约》中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的条款,在日记里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任务要求:日记内容要突出“担忧”情绪,写明担忧的原因(如《马关条约》中的条款会给民族资本企业带来哪些冲击等),字数要求不低于150字。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预设目标,学生对甲午战争的进程、条约内容及瓜分狂潮的时空分布形成了清晰认知。通过史料对比和地图分析,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条约的深远危害,民族英雄的事迹也有效激发了家国情怀。
但存在三方面改进空间:一是部分学生对 “资本输出”(设厂)与 “商品输出” 的区别理解模糊,需结合具体案例(如列强在华工厂与传统通商的差异)强化概念辨析;二是对民族资本主义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特点的成因分析不够充分,可增加 “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对比” 的小组讨论;三是课堂情感升华环节稍显仓促,可补充 “甲午战争与当代国防建设” 的联系,增强历史与现实的呼应。此外,个别学生对条约条文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设计更生动的记忆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