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教学目标
)
1.梳理出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过和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时空观念)
2.理解中共创建工农武装的局面,开辟的井冈山道路,认识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道路。从历史发展角度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地位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要不屈不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体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秋收起义开启农村进军之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井冈山会师的过程与意义(壮大武装力量,巩固根据地)。
(
教学难点
)
中国革命从“城市进攻”转向“农村割据”的原因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路在何方?
【教师活动】PPT出示材料: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1927年5月21日 反动军官许克祥大肆残杀革命群众。
3.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
提问:"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办?"
展示1927年党员数量锐减的数据图表(从近6万到1万余人)
路在何方?
【学生活动】
结合第13课“国民革命失败”的旧知,独立思考2分钟后,以同桌为单位交流观点——部分学生可能提出“继续反抗但需改变策略”,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到敌人力量弱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农村”这一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史料还原革命危机情境,衔接旧知与新知,引发学生对 “革命出路” 的深度思考,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后续探究 “为何转向农村” 铺垫。
探究新知
教师过渡:出示PPT图片
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办?引入南昌起义。
模块一 南昌起义
一、南昌起义的背景
【教师活动】
展示南昌起义的视频和材料片段
材料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5,思考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什么问题?共产党是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学生活动】
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开始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南昌起义,仿效俄国走城市暴动的革命路线
【设计意图】
通过“正面史料+辩证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既认识其历史进步性,也理解其时代局限性,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史观。
二、南昌起义的概况
【教师活动】
PPT展示《南昌起义示意图》(标注起义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及南下路线),呈现核心史料:
提问:“南昌起义为何被视为‘武装反抗的开端’?起义军选择南下广东而非留在南昌,反映当时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知有何局限?”
【学生活动】
结合地图与史料,自主完成 “南昌起义概况表”(时间、地点、领导人、核心意义、结果),小组内互查信息准确性;围绕教师提问展开讨论,明确 “南下原因” 与 “道路认知局限”,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表格并发言。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时间
领导
结果
意义
【教师总结】
南昌起义的核心意义是 “打响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起义军南下广东,是因广东曾是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较好且便于获取外援,这说明当时中共仍未突破苏俄 “以大城市为核心” 的道路认知,尚未意识到农村的战略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与文字史料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史实;以 “南下原因” 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道路认知局限,为后续 “转向农村” 的合理性做铺垫,培养时空观念与史料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PPT呈现两则史事材料及图片:
①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②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规定“八一”为军旗、军徽主要标志,8月1日定为建军节;
③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图片(标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泽民”题字)。
提问:“八一建军节的设立,与南昌起义有什么直接关联?这体现了南昌起义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
阅读史事材料,观察军旗、军徽图片,思考 “建军节与南昌起义的关联”;
自由发言,明确 “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的创建开端,因此以起义时间为建军节”。
【教师总结】
八一建军节的设立,本质是对南昌起义 “创建人民军队” 意义的认可;
从 “工农红军” 到 “人民解放军”,军队名称虽变,但 “源于南昌起义” 的历史脉络不变,这一史事进一步印证了南昌起义的里程碑地位。
【设计意图】
联系现实中的 “建军节”,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增强对 “人民军队起源” 的认同感;
通过 “历史地位→现实纪念” 的逻辑,深化对南昌起义意义的理解,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模块三:探究新知——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道路转向的实践(对应课件“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相关页
模块二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教师过渡:教师展示图片八七会议和枪杆里面出政权
教师追问: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什么著名论断?
一、八七会议
【教师活动】
PPT 呈现八七会议相关材料及图片:
①展示“八七会议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内景”图片;
②呈现会议基本信息: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
③提问:“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什么著名论断?”(提示结合课本 P76 内容);
④补充 “土地革命” 注释:“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 P76,结合 PPT 中的图片与注释,找出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和毛泽东的“论断”;
小组内核对答案,明确“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教师总结】
八七会议的核心作用是“纠正错误、明确方向”:纠正了大革命时期“放弃武装”的错误,通过“武装起义”方针延续了南昌起义的“武装反抗”思路,通过“土地革命”方针明确了“依靠农民”的方向;
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是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高度总结,为后续的秋收起义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设计意图】
明确八七会议的“承上启下”作用:上承南昌起义的“武装反抗”,下启秋收起义的“土地革命”,避免历史事件孤立化;
“土地革命”注释的补充,为后续“井冈山土地革命”做概念铺垫,降低理解难度。
二、秋收起义
【教师活动】
PPT 呈现 “秋收起义概况表格” 框架(含“时间、领导人、地点、部队、目标、经过”六列),同时展示《秋收起义示意图》(标注“进攻长沙路线”“转移路线”“放弃长沙”关键节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76,要求:“结合地图,梳理秋收起义的过程,特别注意‘目标’与‘结果’的差异,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如下):
类别 具体内容
时间 1927 年 9 月
领导人 毛泽东
地点 湘赣边界
部队 工农革命军
目标 攻占长沙
经过 初期顺利→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严重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山区进军
观察地图,小组讨论 “进攻长沙受挫的原因”,总结 “敌人在城市力量强大,我方力量薄弱”。
【教师总结】
秋收起义的关键转折是 “文家市决策”(1927 年 9 月 19 日,起义军在文家市会议决定向山区进军);
这一转折的本质是 “放弃城市中心论”:从 “进攻长沙” 到 “转向山区”,标志着中共开始摆脱 “照搬苏俄” 的思路,尝试结合中国实际寻找新道路;
同时强调 “工农革命军” 旗号的意义:首次明确 “工农” 属性,体现了 “依靠工农群众” 的方向调整。
【设计意图】
通过“目标与结果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地图中“路线转折”的标注,直观展示“城市→农村”的道路转向,为后续“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做逻辑铺垫。
三、三湾改编
【教师活动】
PPT 呈现三湾改编的核心内容:“1927 年 9 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提问:“三湾改编中‘党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措施,对军队建设有什么关键作用?为什么说这是‘组织上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
【学生活动】
阅读改编内容,思考 “党支部建在连上” 的意义;
小组讨论,明确 “连队是军队的基层单位,党支部建在连上,能确保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避免军队成为个人工具”。
【教师总结】
三湾改编的核心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军队基层,从制度上保证军队“听党指挥”;
这一改编解决了旧军队“军阀化”的隐患,为后续向井冈山进军提供了组织保障,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
【设计意图】
聚焦 “党支部建在连上” 这一关键措施,帮助学生理解 “党对军队领导” 的制度起源;
通过 “组织保障→道路探索” 的逻辑,认识军队建设与革命道路选择的紧密关联,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活动】
PPT 呈现三则选址材料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标注“宁冈、永新、茶陵”等根据地范围,“游击区”“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位置):
①地形: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森林茂密,进可攻、退可守;
②群众基础:大革命时建立过党团组织、农会,革命影响仍在;
③经济: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 60%,周围农业可筹措给养;
提问:“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地区?这一根据地的创建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
阅读三则材料,观察地图,从 “地形、群众、经济” 三个维度归纳井冈山的优势;
小组合作完成 “井冈山选址优势表”,派代表展示,明确 “地形险要→军事安全”“群众基础好→人力支持”“经济充足→物资保障”。
【教师总结】
选址优势:井冈山的 “地理安全”“群众支持”“经济保障”,共同构成了 “建立根据地的理想条件”;
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 的序幕;
补充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明确这一根据地的创建是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起点。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 + 地图观察”,让学生自主理解 “选址合理性”,避免教师单向灌输;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定位,帮助学生认识 “道路转向” 的历史突破,落实唯物史观(从实际出发)。
五、井冈山会师
【教师活动】
PPT 呈现“井冈山会师概况表格” 框架(含 “时间、会师队伍、结果” 三列),同时展示《井冈山会师》图片(标注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与警卫员” 图片;
呈现朱德的话:“用‘第四军’名字,为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革命堡垒”(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77,填写表格,提问:“井冈山会师后合编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一会师对革命力量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与 PPT 材料,填写表格(如下):
类别 具体内容
时间 1928 年 4 月
会师队伍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军队 + 湘南工农武装;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结果 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小组讨论“会师作用”,明确“兵力整合→力量壮大”“经验结合→根据地巩固”。
【教师总结】
会师的核心成果:“红四军” 的成立,这是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主力部队”;
作用:会师前,毛泽东部队 “缺兵”、朱德部队 “缺根据地”,会师后实现 “兵力 + 根据地” 的互补,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为后续 “工农武装割据” 的推广奠定基础;
强调 “朱毛红军” 的称呼,体现了两支队伍 “密不可分” 的合作关系,是革命力量凝聚的象征。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梳理与人物言论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会师的核心史实;
从 “互补共赢” 的角度理解会师意义,避免仅停留在 “兵力增加” 的表面,培养历史解释的深度。
模块四:探究新知 —— 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对应课件“工农武装割据”相关页)
模块三 工农武装割据
【教师活动】
PPT呈现“工农武装割据”定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三者密切结合,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展示 “三者关系图”(标注 “农村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武装斗争→军事保障”“土地革命→核心根本”“经济保障”“军事保障” 关联线);
提问:“‘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什么?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土地革命’是核心根本?”
【学生活动】
阅读定义,观察关系图,提取 “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三个要素;
小组讨论三者关系,明确 “根据地是基础(有地方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是保障(保护革命成果)、土地革命是核心(调动农民支持)”。
【教师总结】
内涵核心:“三结合”—— 党领导下,根据地(空间)、武装斗争(手段)、土地革命(内容)缺一不可;
关系逻辑:土地革命让农民 “获得土地”,从而主动支持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抵御敌人进攻,保护根据地和土地革命成果;根据地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提供稳定空间;
强调 “土地革命是核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这是 “工农武装割据” 能持续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 “定义 + 关系图”,将抽象的 “工农武装割据” 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三者的逻辑关联;
突破 “难点”:通过 “群众支持” 的角度解释 “土地革命的核心地位”,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概念。
工农武装割据
【教师活动】
PPT 呈现三则困难材料(标注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开创新道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来源):
①材料一:“贫农因长期地被摧残及感觉革命胜利无保障,不敢积极行动”(农民支持不足);
②材料二:“1928 年 4 月后,湘赣两省派‘进剿’军队至少八九个团,多则十八个团”(国民党武力威胁);
③材料三:“根据地军民生活艰苦,现金缺乏,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 5 分钱伙食,且难以为继”(经济困难);
提问:“党和红军在开辟根据地时面临哪三大困难?结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 “找困难、想办法”,完成 “困难 - 解决措施” 对应表;
全班交流,明确 “农民支持不足→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地)”“武力威胁→进行武装斗争(游击战争)”“经济困难→加强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
【教师总结】
困难的本质是 “革命力量弱于敌人”,而解决办法正是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实践:
①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贫农 “有保障”,从而积极参与革命;
②武装斗争:采用 “游击战争” 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以弱胜强抵御 “进剿”;
③根据地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政权,解决经济困难,巩固革命后方;
这一过程印证了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实用性 —— 能针对性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 “材料找困难→理论找办法” 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 “问题导向”,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二、古田会议
【教师活动】
PPT 呈现古田会议相关材料及图片:
①展示 “古田会议会址” 图片(标注 “古田会议示教光学”);
②提问:“阅读课本 P78,归纳古田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名称、核心内容”;
③补充:“古田会议不久,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古田会议概况,完成 “古田会议信息卡”:
时间:1929 年 12 月
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
会议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
核心内容:确立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建党建军原则
同桌互查信息卡,纠正错误(如 “会议名称” 易漏 “第四军第九次”)。
【教师总结】
古田会议的核心是 “深化党对军队的领导”:三湾改编是 “组织上” 确立领导(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是 “思想上、政治上” 巩固领导(思想建党→统一思想,政治建军→明确军队政治方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写作,是基于古田会议后军队建设巩固、根据地发展的信心,体现了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理论升华。
【设计意图】
通过 “信息卡” 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古田会议的基本史实;
对比 “三湾改编” 与 “古田会议”,让学生理解 “军队建设是逐步深化的”,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三、根据地的发展
【教师活动】
PPT 展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29-1932 年)》(标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早)”“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海陆丰”“湘鄂赣”“鄂豫皖” 等根据地分布);
呈现数据:“到 1930 年,全国创建大小十几块根据地,几百个县建立人民政权,革命武装达十万人”;
提问:“从地图和数据看,1930 年前后根据地发展呈现什么特点?最大和最早的根据地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找出 “井冈山(最早)”“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最大)” 的位置;
分析数据,总结发展特点:“数量多(十几块)、范围广(跨多省)、力量强(十万人武装)”;
小组内交流 “根据地发展的原因”,明确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推广” 是核心原因。
【教师总结】
发展特点:从 “单点(井冈山)” 到 “多点(全国十几块)”,从 “小范围” 到 “大面积(中央根据地最大)”,体现了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实践成效;
核心原因:井冈山根据地的 “成功经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被推广到全国,成为其他根据地建设的模板,推动革命形势走向高涨
【设计意图】
通过 “地图观察 + 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根据地发展的规模,培养时空观念;
从 “井冈山经验→全国推广” 的逻辑,深化对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指导意义的理解。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教师活动】
PPT 呈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概况表格” 框架(含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影响” 五列),展示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78,填写表格,提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结合 PPT 图片,填写表格(如下):
类别 具体内容
时间 1931 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会议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①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②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影响 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思考“国共关系变化”,明确 “从‘合作’到‘对峙’,中共建立了与国民党政权对立的红色政权”。
【教师总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 “工农民主专政” 的政权,它的成立,是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最高实践成果 —— 从 “根据地政权” 升级为 “全国性红色政权”;
“对峙局面形成” 的影响:国共两党从 “革命盟友” 彻底转变为 “政治对手”,中国革命进入 “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1927-1937)。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梳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红色政权建立的核心要素;
从 “政权建设” 的角度,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 的实践成果,让学生理解 “革命道路从‘军事斗争’到‘政权建设’的深化”,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什么出路?
【教师活动】
PPT 呈现毛泽东的话:“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民族独立,且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战争和战略问题》);
提问:“结合本节课所学,中国共产党最终找到的‘相反的道路’是什么?这一道路的选择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3 分钟),回顾 “南昌起义(城市失败)→秋收起义(转向农村)→井冈山根据地(农村成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的脉络;
总结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提炼 “启示”:革命道路要立足国情,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如苏俄城市道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总结】
核心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中共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创举;
关键启示:“国情决定道路”——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人口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统治薄弱” 的国情,决定了 “城市中心论” 行不通,“农村包围城市” 才是唯一正确道路。
【设计意图】
通过 “材料 + 回顾”,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核心道路,避免教师直接给出结论;
提炼 “启示”,落实唯物史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历史反思能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什么是井冈山精神?
答案示例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 勇于胜利
(
板书设计
)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武装反抗的开始
南昌起义(1927.8.1)——第一枪
二、道路的转折
八七会议(1927.8.7)——枪杆子里出政权
秋收起义(1927.9)——文家市决策→农村包围城市
三湾改编——党指挥枪
三、新道路的开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
井冈山会师(1928.4)→红四军
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四、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
教学反思
)
优点
严格依托课件内容:所有教学活动均基于课件中的史实材料、图片、地图、问题设计,未额外拓展,确保与课件 PPT 高度契合,符合教师 “读取课件内容” 的需求。
模块细分明确:将 “探究新知” 分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三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下再分 5-6 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均包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总结、设计意图”,结构清晰,便于课堂操作。
史料与活动结合:大量使用课件中的文字史料(如毛泽东论述、会议内容)、图片(军旗、会址)、地图(起义路线、根据地分布),搭配表格梳理、小组讨论、连线练习等活动,避免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模式,落实核心素养。
不足
时间把控难度大:本课子模块较多(共 22 个子模块),若每个子模块按 5 分钟计算,总时长需 110 分钟,远超常规 45 分钟课堂,需进一步精简部分环节(如 “八一建军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可适当压缩)。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小组讨论、表格填写等活动多以 “集体完成” 为主,未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薄弱学生侧重史实填写,能力较强学生侧重原因分析),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低。
难点突破深度不足:“工农武装割据三者关系” 虽通过关系图分析,但未结合具体案例(如 “井冈山土地革命如何调动农民支持武装斗争”),部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 “概念记忆”,未真正理解逻辑关联。
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分配:将 “南昌起义概况”“秋收起义概况”“工农武装割据内涵” 设为核心环节(各 6 分钟),“八一建军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等环节改为 “课后阅读材料”,确保课堂重点突出。
设计分层任务:在 “表格填写”“材料分析” 环节,提供 “基础版”(含部分提示信息)和 “提升版”(无提示,需自主提炼)任务单,让不同水平学生均能参与,提升个体关注度。
补充案例突破难点:针对 “工农武装割据三者关系”,可在课件材料基础上,补充 “井冈山农民分到土地后参军支持红军” 的具体案例(如 “永新县 3000 农民参军”),让学生直观理解 “土地革命→群众支持→武装斗争” 的逻辑,深化难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