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基本史实,学生能够在历史地图和年代尺上标注出相关事件的时空位置,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间观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及过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过程,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辛历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中共在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
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一座台历形状的纪念碑。碑身镌刻着累累弹痕,碑的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日期,左面记录了当天日本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的经过。这座纪念碑时刻警醒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九一八这一天。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怎样开始的
探究新知
一、九一八事变
问题探究1:什么是九一八事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真相揭示】九一八事变视频;【历史目击者访谈】观看九一八事变视频后,如果你们生活在当时,会向世界传播怎样的真相?
问题探究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学生活动:【“动机档案”解密(小组合作)】
殖民侵略组:材料一:1904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战争。日本获胜后控制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日本在旅顺组建关东军司令部,作为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答案: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势力范围爆发战争
军事战略组:材料二: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战略方针。
答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经济动机组:材料三: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答案: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转嫁危机)
问题探究3: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怎么样了?
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答案:1.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2.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 建立伪满洲国。
二、局部抗战开始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蒋光鼐(nài)、蔡廷锴率领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 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 可以留驻上海。
【学生活动】假设你是一部抗战题材电影的编剧,要设计一个1932年东北普通人的故事开头。。你会选择哪个角色作为主角?农民?学生?溃散的东北军士兵?为什么?
①东北东北军爱国官兵抗日义勇军。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②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 人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③1936年 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东北抗日联军
④1933年,中国 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随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问题探究】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国内各方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一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 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共歼 敌2000余人,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
学生答:国民党: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但一些国民党将领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
材料二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 “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生答: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三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学生答:爱国学生:反对内战,支持联合抗战。发起一二·九运动
2.一二 · 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影响: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华北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
【问题探究1】:什么是西安事变
【沉浸式“历史现场”报道】请你以“战地记者”视角贯穿全程,通过模拟新闻报道西安事变的概况。
如:《紧急号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蒋介石西安被扣》
今晨五时许,东北军突袭华清池,蒋委员长于骊山被捕。张杨二将军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八项主张。南京方面何应钦已调集大军,局势一触即发。本报记者现场直击,城内戒严,民众群情激愤。
【问题探究2】:为何张学良、杨虎城“以下犯上”发动西安事变?从中你能体会到张学良什么样的情感?
材料一: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材料二: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节选):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 (1936年12月12日)
学生答:背负国仇家恨,“忠蒋”与“爱国”两难心理,个人屈辱(失东北)如何升华为民族大义
【问题探究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写给历史的一封信】请你以1937年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段话给张学良:
如:《致张将军的一封信》 (1937年9月 北平)
汉卿先生钧鉴:
华清池枪响时,学生曾骂您"叛将"。今见红军改编赴前线,方知兵谏真义。卢沟桥炮火中,华北学子皆诵:"若非西安扭转乾坤,华夏早碎于倭寇铁蹄。"请保重,历史终将还您公道。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据此判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A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一二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宋哲元率领的第二十九军组织了大刀敢死队抢占喜峰口,并胜利夺回。上海《时报》赞道:“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喜峰口一战( C )
A.是中国军民抗战的起点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鼓舞全民坚定抗战信心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3.下图(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8页)所示场景中的“学生”( A )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B.大声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
C.汇集在天安门前揭露日本华北自治行径 D.在全国多个商业中心城市开展爱国行动
4.《武汉日报》曾刊载过以下报道(如图),报道中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A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课下作业】
【任务说明】你是一名北平的初中学生,请以日记形式记录九一八事变后五年间的心路历程。要求通过个人视角折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当时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任务要求】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写作指引】1个具体历史事件;1个生活细节(如物价/服饰/歌曲)1处心理描写
(
板书设计
)
一、九一八事变
二、局部抗战开始
三、一二 · 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四、西安事变
(
教学反思
)
在本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时间线索梳理历史事件,结合地图、史料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历程。整体来看,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时,部分学生仍存在思维局限。情境创设有效,渲染了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部分学生缺乏宏观视野,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背景(如经济危机、英美绥靖政策)理解不足,需补充材料辅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