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教学目标
)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以及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 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为例,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日的爱国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
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937年, 一 首《卢沟桥歌》唱道:“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 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是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的一座古石桥。当时的卢沟桥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说“最后关头已临到”
探究新知
【壹】七七事变
问题探究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七七事变事变?
学生活动:军事沙盘推演——如果你是日军指挥官,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挑起事端?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1936年日本在不断的增兵中国,部署发动全面侵华的计划;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问题探究2:什么是七七事变
学生活动:【卢沟桥24小时:视频解密档案】观看视频,说一说七七事变的概况。
七七事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
地点 北平卢沟桥
守军 第二十九路军
经过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拒,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反抗
结果 卢沟桥失守,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事变后全面入侵中国。
问题探究3: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1898—1937)
) (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
(1892—1937)
)
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调集大批军 队,全面入侵中国。保卫北平的战斗异 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贰】第二次国共合作
问题探究1: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
材料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国民党决心抗日
【共同作用】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2:国共两党如何进行第二次合作的?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 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 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学生活动】不同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变化?
问题探究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 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 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学生活动】
1.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
问题探究4: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叁:淞沪会战
问题探究1:淞沪会战为什么会爆发?
材料: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问题探究2:什么是淞沪会战?
【学生活动】采访家中长辈或查阅资料:抗战时期的家乡故事;为“八百壮士”设计一枚勋章,并撰写50字颁奖词(需包含具体史实,如“死守四行仓库”)。
【过渡】淞沪会战后,你认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肆:南京大屠杀
【问题探究1】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持续六 周的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南京的居民,有些被集体屠杀,有些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些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些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 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万人以上。
【问题探究2】: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说一说南京大屠杀带来的后果?
【国家公祭日】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问题探究3】:我们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从中获取什么教训?
(1)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教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练习】
1.下面是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一个重要宣言,其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D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爆发 C.南京大屠杀的出现 D.七七事变的爆发
2.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材料中的“他”是( B )
A.李宗仁 B.叶挺 C.彭德怀 D.左权
3.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曾这样报道淞沪会战:“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据此可知,淞沪会战的意义在于( D )
A.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4.1937年12月13日,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下列对于揭露日军暴行最具说服力的是( B )
A.战后日本政府公布的官方文件
B.当时西方记者在南京实地拍摄的影像资料
C.中国民间流传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D.某日本历史教材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课下置作业】
和平倡议书
【任务说明】对比南京与广岛两座“创伤城市”的纪念方式,设计《青少年和平行动指南》
【任务要求】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写作指引】1项可操作的纪念活动建议;1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口号.
(
板书设计
)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围绕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展开,通过史料分析、视频素材和地图演示,学生能较好理解七七事变的标志性意义及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但在讲解国共合作时,部分学生对两党合作的具体形式(如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理解不深;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需结合地图进一步强化;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呈现,但情感教育的深度不足,部分学生仅停留在事件认知层面。今后可增加对比材料、模拟战局推演,并引入幸存者口述史,深化历史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