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 和敌后战场(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无忧】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 和敌后战场(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7: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事;结合材料能够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平型关大捷、《论持久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百团大战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唯物史观)
4.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
(
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937年9月,面对山西抗战的危急形 势,周恩来前往太原等地会晤阎锡山等国民 党将领,商讨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作战行 动,决定八路军以太行山脉及其北端为根 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是如何进行配合的 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新知
【壹】正面战场的抗战
情境探究1:撰写平型关大捷后重庆《新华日报》头条
学生活动:平型关的战略地位?概况?意义?
【战略地位】: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概况】: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于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 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情境探究2:如果你是1938年的美国记者,你会如何向世界报道台儿庄战役?
【材料】“因京沪沦陷而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概况】1938年3月,北路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歼敌1万余人。
【意义】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
情境探究3:如何理解“以空间换时间”策略?你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国虽败犹荣’?
【材料】1938年6月,为防止日军南下,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秘密 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正值汛期的黄河水咆哮着冲出河堤,一路横冲直撞,沿淮河由长江入海,给河南、皖北、苏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花园口决堤,淹死、饿死群 众89.3万多人,逃离家园者391万多人,受灾面积5.4万多平方千米。
时间 1938年6月——10月
地点 武汉
主要战役 江西万家岭大捷
结果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 忠率部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情境探究4::“天炉战法”的智慧——第三次长沙会战探秘?
【材料】“第三次长沙会战,是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战果堪比台儿庄战役”!——英国《泰晤士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说一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 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获得胜利,在国内 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战役】豫:河南;湘:湖南;桂:广西
【材料】
【概况】随着敌后抗战的发展,日军将重点转向共产党、八路 军,正面战场军事压力有所减小,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队 一溃千里,丢失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大片土 地,这就是豫湘桂战役。
【贰】敌后战场的抗战
情境探究1:抗日根据地如何建立与发展?
情境探究2:抗日根据地军民取得哪些伏击战的胜利?
根据地军民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 铺、黄土岭等伏击战的胜利。黄土岭伏击战歼灭日伪军900余 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情境探究3:撰写“微电影剧本”片段(需包含“夜袭碉堡”的具体细节)?
【学生活动】《百团大战·夜袭碉堡》微电影片段
【场景】黑夜,日军碉堡轮廓森然,探照灯扫过。
【动作】八路军突击队匍匐逼近,队员甲用钳子剪断铁丝网,乙投掷烟雾弹。
【特写】手榴弹塞进射击孔,“轰!”碉堡火光冲天,呐喊声中战士们跃入残垣。
【台词】(低声)“上!一个不留!”(冲锋号隐约响起)
【百团大战概况】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起主动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方交通线近 2000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意义】这次战役有力打击了 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 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情境探究4:如何理解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 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 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 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 万余人。
叁:坚持全民族抗战
情境探究1:面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
【材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改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学生活动】(1)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2)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伏击新四军,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进行坚决回击,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并重建新四军军部。 皖南事变的政治解决,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时空纵横】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领衔,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随着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节节败退,美、英、 中三国领导人在北非开罗举行会议,商讨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对 日本的惩处等问题。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 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应 归还中国。
【史料实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初,中国组编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在仁安羌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解救出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一师,轰动世界。5月,中英联军作战失利,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1943年10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对日军发起反攻,最终取得入缅作战胜利。
【情境探究1】:如何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史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捆住日军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情境探究2】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材料1】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长沙东南郊战场巡礼》
【材料2】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大公报》
【学生活动】不畏强暴、不甘被凌辱的自强团结精神,为民族利益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练习】
1.《新华日报》是创刊于1938年1月的报纸。它在创刊后三个月,就连续报道了一件“大事”,其中写道“四月六日晚间九点半……前锋部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把原来困守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这件“大事”( B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40年,某报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饶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篇社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长沙会战
3.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承担了八路军的大部分重伤病员的医疗任务,还安置退伍残废军人1.5万余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8万余人,使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这反映了( D )
A.全民族抗战爆发 B.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C.正面战场的艰辛 D.敌后军民团结抗战
4.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有关数据。这些数据表明( C )
A.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才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B.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
C.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反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布置作业:穿越时空的抗战见证者
【任务说明】你是一名1938年的战地记者,需要分别为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和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撰写两篇新闻报道。
【任务要求】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写作指引】标题与导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战役的核心意义(如《台儿庄大捷:血肉长城阻敌寇》)。 (
板书设计
)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坚持全民族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
本节课围绕抗日战争展开教学,通过梳理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和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等)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结合地图、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性,但部分学生对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增加情景模拟活动(如军事参谋决策、战地记者报道),深化学生对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世界意义的认知。同时,需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国际视角(如《波茨坦公告》)思考抗战的全球影响,增强历史纵横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