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的关系;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思维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
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948年冬,山东莱阳农民唐和恩带领村里的小车队,为前线解放军运送物资。 临行前,他携带一根小竹竿当拄棍。每到一地,就把地名刻在竹竿上。最后统计下来,他经过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村庄,行程2500多千米。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广大农民为何踊跃支援解放军 这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新知
【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问题探究1:假如你是解放区的农民,抗战胜利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材料研读】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 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压迫剥削,导致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最渴望的是获得土地,和平与安全。
问题探究2:如果你是1947年的贫农,土地改革会如何改变你的命运?
【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 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 地。随后,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 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 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 工作和斗争,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 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问题探究3:假如你是1947年刚分到土地的农民,你会如何支持解放军?
【史料1】
【史料2】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史料3】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最后亲骨肉送到战上。——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
【学生活动】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 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 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问题探究4:中共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出发点、启示?
【过渡】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史料1】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史料2】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的土地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经济,挤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国民党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统区人民在饥饿中挣扎。——教材P127页相关史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
经过一年的战争,国民党军队主力深陷陕北和山东解放 区。中共中央抓住机遇,决定挺进中原,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贰】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问题探究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史料1】
【史料2】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毛泽东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地图和史料回答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 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 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学史崇德】
1948年5月,在解放河北隆化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 率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发起冲锋时,突 然遭到一座桥型暗堡中机枪火力的封锁,突击受阻。董存瑞 冲到桥下,却发现这座暗堡无处放置炸药,但总攻时间已 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壮烈牺牲,以 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1950年9月,董存瑞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问题探究2:战略沙盘推演——如何制定决战作战方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地图回答
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 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 关门打狗,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中间突破,分段歼敌。
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再打中间。
问题探究3:穿越1948——你如何解密"关门打狗"战术?
问题探究4: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史料1】
【史料2】
【学生活动】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点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部队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将领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意义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人民群众踊跃支持。证明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问题探究5: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史料】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点 北平、天津、张家口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学生活动】①和平解放可以减少人员伤亡,是民心所向②保护北平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问题探究6:假如你是1949年的记者,你会如何报道三大战役的意义?
【史料】
【学生活动】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 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问题探究7: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的感想?
【史料1】
【史料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1949年4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地图回答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 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相关史事】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见大势已去,秘密从上海中央银行国库转移435万两黄金到台湾。又将大批文物和珍贵文献资料运 往台湾,仅北平故宫文物就有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中央博物院文物852箱,还有近20万册善 本古籍、40万件明清档案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
问题探究8:为1949年的中国制作一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密码”手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问题探究9:解放战争“时间胶囊”——梳理国共内战(人民解放战争)过程
【学生活动】
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问题探究1:新华社西柏坡记者会:为“两个务必”撰写一篇社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归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概况。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国革命以后 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 苦。④他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华社西柏坡电(1949年3月××日)
《永葆"赶考"初心,践行"两个务必"》
在革命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这不仅是进京前的政治宣誓,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历史告诉我们,骄傲自满就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贪图享乐必将脱离人民群众。从井冈山到西柏坡,艰苦奋斗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从革命到建设,谦虚谨慎是执政兴国的根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牢记:人民是永远的考官,成绩是永恒的答卷。让我们以"两个务必"为镜,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本报评论员)
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 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 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 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练习】
1.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在延安时期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而1947年时又执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B )
A.巩固苏维埃政权 B.革命形势的需要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
2.在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十二万人出敌意外地南渡黄河,转战鲁西南,歼敌九个半旅……创建鄂豫皖边根据地。与这一段描述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C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D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体现了( B )
A.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B.党的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
C.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当家作主与民族独立
【布置作业】“革命征程·历史电台”创意播报
【任务说明】假设你是1949年解放区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需制作一期5分钟专题节目《人民战争胜利之路》,用声音和文字还原历史关键场景。
【任务要求】脚本撰写(100字):以“土地改革点燃希望”“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解放全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绘蓝图”为小标题,用口语化语言描述事件(如:“老乡们分到土地的笑声,正是解放战争最坚实的后方!”)。
配乐/音效设计:标注在脚本中(如:讲述渡江战役时加入炮火声+《解放军进行曲》片段)。
提交形式:录音或图文广播稿(可手绘“电台海报”背景,参考配图:话筒+红旗+战役路线简图)。
【评价】 历史准确性(40%)、情感感染力(30%)、创意表现(30%)。
(
板书设计
)
解放区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
在讲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这一主题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理解其深刻意义。解放区土地改革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和南京解放,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绘制了宏伟蓝图,"两个务必"的提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军事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通过具体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