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4: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写作特色。
2、学习文章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
3、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记叙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把这次“山中访友”理解成是一种孤独与欢欣之旅。文中写道:“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所谓“朋友”是古桥、树木、山泉……一些客观上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但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如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是想象中的参与者,与大自然万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灵来进行无声的交流,
这种
“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其次,我们还可以把《山中访友》看作是一次回归大自然之旅。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很容易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正是以自然为镜,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作为七年级教授内容,我们只要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亲近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本单元主题为“亲近自然”,而该文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访友的欢欣愉悦之情,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并且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再加上优美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构思新颖,这也是学生们应该在学习中必须领悟的写作特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及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对第3、4、5、6、7等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圈划、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想象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
说明:
该文作为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应该在充分听读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听一听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议,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在探讨中理解作者对景物特征的抓取与描写。作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回归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对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积极态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品评,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此外第6节的“友”——石头、落叶和小花,与其他段落不同,也可以作为难点进行一些探讨。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积累词语、解释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一遍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在“友”上加着重号)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其为“友”呢?
(点拨并总结:感情深厚的人为“友”,志同道合的人为“友”,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为“友”,同甘共苦的人为“友”……)
很好,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散文家、诗人李汉荣在“山中”访问了一些怎样的“朋友”?
三、检查预习
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解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栀(zhī)子花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坚韧(rèn)流淌(tǎng)
衔(xián)
浑浊(zhuó)吟(yín)
唱和(hè)
憔悴(qiáo
cuì)
逝川
返老还童
湛(zhàn)蓝
纯粹
树冠(guān)
玄(xuán)奥

禅(chán)心
津津乐道
恩泽(ēn
zé)
俯身凝(níng)视
犬吠(fèi)
四、初读文本,概括内容
1、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圈划相关内容:
思考:“山中访友”,“我”到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我”又是怎么称呼这些朋友的?(请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
(1)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快速浏览发表见解: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_____是因为__________”的句式完成
(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既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与景物对话作铺垫。
3、文章是以什么线索展开的?
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展开,
大致可分为:
一(1—2)

二(3—7)时
三(8)后
五、研读文本:
(一)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的?
(朗读1—2两段)圈划文中的相关词句并加以体会好心情
(二)精读课文第3段,领悟情感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思考:“古桥”在众朋友中,其特征是什么?“我”对“古桥”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齐读第3自然段)
提示:“古桥”的特点是古老坚韧、默默奉献;
“站”“俯身”“弓”“吻”等词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同时加以联想描写,传达出“我”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良师”朋友充满敬重之情。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古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古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树林”在众朋友中,其特征是什么?“我”对“树林”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和“大树”不是普通的朋友,是“知己”,身心相融,物我合一;
“打手势”
“看”
等词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我闭上眼睛,我……”运用了想象,
作者通过神奇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亲近自然、愿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
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六、作业:
1、抄写22个词语4遍,抄写9个解释2遍(1号本)
2、预习第5—7段
思考:______在众朋友中其特征是什么?“我”对他(她)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选择其中一段)
教后记: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解释
2、复习巩固第3、4段的内容
二、研读文本:
朗读第5—7段
思考: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我”对他(她)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段)
(一)研读第5段
朗读第5段
思考:“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它们那里受到什么启迪,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作者在许多段落都改用第二人称,对抒情有什么作用吗?
“山泉”清澈,照出我的浑浊,可以看出作者渴望拥有纯净的心灵;
“溪流”轻柔婉转,仿佛唱和小诗;“白云”洁白无暇,护卫着天空;“瀑布”雄浑壮观,无私歌唱,可以看出作者赞美正直纯洁的品格;
“悬崖”深邃宁静,可以看出作者赞美智慧、向往清净;
“云雀”叽叽喳喳,活泼单纯,可见作者主张单纯待人厚道、表里如一的处世态度。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研读第6—7段
思考: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我”对他(她)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段)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
听见时间的回声
拾一片落叶——细数纹理
命运神秘的手相
采一朵小花——插上头发
悄悄做了一会儿女性
雷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
感动又吓人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回家
小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体验感悟:
1、从“我”对山中众友的评价来看,“我”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后明确:“我”渴望做纯洁善良、正直无私、淡泊名利、胸襟坦荡的人,追求宁静和谐的生活。
2、学习本文之后,从文中作者所拜访的这些“山中朋友”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
四、总结课文:
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和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上。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也是每一位读者的,更加感到亲切。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本文的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五、教师寄语:
同学们,自然是美好可亲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善待她,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诠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启迪人们的,“她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生活在自然怀里的我们如能以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呵护、关爱她,那么她就会荫庇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所描绘的。
六、作业:
1、抄写每周一诗1、2
2遍(1号本)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第三学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
思考1:本文的结尾有何特色?
与文章开头相照应
“好心情”
出门时因为__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____而满怀“好心情”
归来时因为__拜访了诸多好友,它们给了“我”启示___而满怀“好心情”
思考2:本文的第6段与“访友”的关系不大,可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第6段写出了“我”对过去(对石头的敲打)、未来(对落叶的凝思)和现在(摘一朵小花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的认识和思考,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
三、小结归纳并交流书后练习
四、拓展练习:
品读第5段,根据下面的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走进山林,你会选择谁来做“朋友”?
抓住景物的特点及给你带来的感受进行描写
附仿写示例——
A、你好!落叶,你曾为离开母亲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B、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C、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D、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
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五、作业:
1、赏析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1号本)
2、完成拓展练习(1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