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4: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
3、品读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体会变换人称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彩。
2学情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重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及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对3、4、5、7等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想象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难点:(1)多角度探讨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21教育网
(2)体悟作者在第6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开门见山,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在“友”上加着重号)
我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其为“友”呢?
3、点拨并总结:感情深厚的人为“友”,志同道合的人为“友”,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为“友”,同甘共苦的人为“友”……很好,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散文家、诗人李汉荣在“山中”访问了一些怎样的“朋友”?21·cn·jy·com
活动2【讲授】听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整体感受作者的感情。
1、听配乐朗诵。同时圈划:第一,找出文中的“朋友”;第二,划出你喜欢的语句;第三,在你有疑问的地方打“?”。2·1·c·n·j·y
2、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散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圈划出的“朋友”名单。
活动3【讲授】深入文本,体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和生活态度。
1、就同学们对“朋友”名单的不同意见,进行深入阅读:同学们对“朋友”的圈划出现分歧,像“古桥”“大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都得到同学们的一直认可,而对某些景物或动物却意见不一,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古桥”等事物是“我”的朋友,或者为什么认为“小鸟”“露珠”等不是“我”的朋友?(请同学们先朗读段落,在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21cnjy.com
2、预设小问题,适时穿插在同学们的问答中,引导学生在回答时抓取景物的特征:
(1)“古桥”在众朋友中,其特征是什么?“我”对“古桥”是怎样的感情?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我”与树林中的每一株“大树”是什么样的“朋友”?这段文字是如何表达“我”的感情的?
(3)“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它们那里受到什么启迪,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作者在许多段落都改用第二人称,对抒情有什么作用吗?www.21-cn-jy.com
(4)“大柏树”“蚂蚁”在“我”的心目中是怎样的朋友?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对于那些有分歧的朋友,如“小鸟”“露珠”“石头”“落叶”“小花”“归鸟”等,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着看文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4【讲授】拓宽思维,探讨难点
在上一环节中,如果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涉及到本文难点,也可以随时进行点拨指导,无须格外设置该环节。
1、从“我”对山中众友的评价来看,“我”追求怎样的生活态度?
2、第6节与“访友”的关系不大,可否删掉?为什么?
活动5【作业】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题为“山中访友”,实际是到山中去看风景,你认为这种构思好不好?为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2、仿照“古桥”“大树”“山泉”等景物的写法,选择新的山中景物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