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表格、历史地图,从路线、地区、方式等方面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概括不同阶段对外交往的特征; 通过史料阅读,对比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认识中国对外交往应秉持自信态度,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制 难点: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
三、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表格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从交往地区、路线、方式、史实、外交体制等方面入手), 归纳概括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呈现井真成、马可波罗、马戛尔尼三位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引发学生思考为何三位外国人在中国的命运有所不同,由此引出本节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隋唐以前对外交往的特征 【呈现材料】井真成墓志铭和P67史料阅读;汉和隋唐对外贸易路线图 【问题1】隋唐以前对外交往如何发展具体表现如何? 【问题2】汉、隋唐对外发展呈现怎样的阶段特征? 【过渡】唐朝对外交往空前高涨,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中国交流学习,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中国的多元文化的魅力仍在不断向外辐射。不止邻国远在欧洲的外国友人也悄然到访。 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特征 【呈现材料】马可波罗经历介绍和宋元对外交往地图。 【问题1】宋朝相比之前对外交往有何特点?原因是? 【问题2】元朝对外交往呈现怎样的特点?原因是? 【过渡】元朝时期海陆四通八达对外交往频繁,马可波罗的行迹其实就是当时对外交往的缩影。同样是远道而来为何马戛尔尼却受到如此对待呢? 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特征 【呈现材料】马戛尔尼访华情况和明清对外交往地图 【问题1】明清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有? 【问题2】明清对外交往呈现怎样的特点?学生活动 结合问题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课本阐述汉和隋唐对外关系的表现(以路线来串国家和外交方式) 预设答案:汉朝开拓;隋唐空前高涨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并作答 预设答案:陆路受阻,海路趋于发达,宋朝北部少数民族政权林立,陆路交通受阻,经济中心南移。 元朝:海陆通常四通八达,蒙古西征,元帝国版图辽阔。 回顾所学并作答,预设答案: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对外交往尤其是海上贸易发达,后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对外交往缓慢转型,闭关锁国,仅开放广州十三行。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表格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表格归纳不同时代的阶段特征,理清发展线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任务二: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对比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制的内涵和特点;教师活动 【回顾所学】明朝对外交往的重大史实? 【呈现文字材料】 【问题1】对比明代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问题2】郑和这种宣扬国威,凸显明朝政治地位的外交属于什么体制? 【概念解释】朝贡外交体制 【呈现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汉代倭国金印和文字史料 【问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朝贡体制的特点? 学生活动 预设答案:郑和下西洋 思考并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作答 整理笔记 政治:宗法关系;经济:朝贡贸易体系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史料的分析和中外历史的对比,突出强调中国古代的朝贡外交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通过概括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朝贡体制。任务三: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认识中国对外交往应秉持自信态度,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教师活动 【问题1】结合所学,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 【过渡】从东亚文化圈到闭关锁国,世界潮流在巨变,清朝也迎来了危局,导致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果。 【问题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给你怎样的启示? 【小结】当今中国以史为鉴坚持对外开放,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坚持“一带一路”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从交往路线、区域、方式等方面思考总结。 预设答案: 与时俱进、不断开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梳理内容,让知识迁移和运用,锻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以古鉴今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的反思
经过前期的教学发现选择性必修课本陌生名词和概念相对较多,并且大部分内容学生难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以本课内容为例,相对陌生的名词概念至少有十个,例如“典客、典属国、大鸿胪、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羁縻州、提督四夷馆、九边、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等。这些名词概念对学生来说难以直接理解,在识记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要对这些名词概念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
以本课内容为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设计。第一,在课前将本课所有比较难懂的名词和概念集中展示并加以简单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让学生自主梳理完课本后大概知道难点问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对已经基本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补充,其次对这些名词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便于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第二,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本课的一些名词概念是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单位,在历史地图上标出对应的位置展示出来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识记理解,同时也是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体现。第三,扩展补充名词概念的名称来源,,加深学生理解。例如汉代设“大鸿胪”为管理民族关系与交往的机构,“鸿胪”可以理解为鸣叫的大雁,与这一官职职责内容相贴切。
高二学生仍然处于不断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要保证课本内容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减少知识漏洞,为以后的整体复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