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背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写作特点。
2.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以及领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所传达的真挚的父子之情,感知父亲作为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形象。
2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较好,对于最基本的人物描写方法,如肖像、动作描写已基本掌握,所以在考虑教学重点时,将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以及领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作为重点,同时对于父亲疼爱孩子这一点相信学生也应该能体会得到,所以想深入挖掘课文,体会一个更全面的父亲形象。
3重点难点
1.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句的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所饱含的深情厚意。
2.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也是全面深入感知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避不开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亦避不开《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活动2【讲授】教学新课
(1)老师朗读全文,学生圈划课文并思考: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并请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2)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同时细味关键词句,运用比较法、替换法,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4)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A.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深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同时黑色也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也能体悟到当时父亲的心情沉痛。
B.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体会儿子的担忧之情,更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
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何等艰难的背影。
(5)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深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蹒跚的背影”是爱惜儿子而儿子感激的最好注脚,“消失的背影”是作者悲酸惆怅之情的见证。所以作者选取背影描写真是匠心独运。)
3.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第二次背影的描写,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掉下泪来,除了父亲无怨的付出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
(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两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茫茫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家庭的精神重担,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他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从儿子的角度看着背影流下眼泪还有何种情感呢 (作者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时候,就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时候,就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叮嘱车上茶房的时候,就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见到父亲始终把作者看作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妥地照顾着。到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逐渐理解到父亲的厚爱。那一回之后,八年间,父子关系也有波折。作者坦诚地告诉读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
4.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从中体会父亲的形象。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五句话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同时一个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又对孩子细致体贴、无微不至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活动3【活动】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背影――难忘
第二、三次――细描背影――蹒跚、艰难、离别
第四次――――总结背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