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本版块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本节课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2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愧悔。
3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和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的分析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体会母爱力量的伟大。
4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位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5教学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齐读课题
2.教师范读课题,为全文感情基调做铺垫。全班齐读。
3、
思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活动2【活动】初读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回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说的是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之后,心情很不好,脾气很暴躁,后来母亲要带他去北海看花,他不答应。最后一次母亲央求他,终于答应了,可是母亲却再也没有回来了。
2.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找出来填表。
母亲和“我”
3.同时也提到一个重要情节“看花”
找找文中有几次“看花”
教师引导
三次
4.小结
文中三次提到了看花,刚才我们也已经读了一遍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活动3【活动】赏析文本
1.看黑板上的两个词语“瘫痪”
“憔悴”
A联系课文,看到这个词想到了谁和谁?
“我”和母亲
B学习生字,观察发现相同点
病字头
竖心旁
C教师引导: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同学们,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么样啊?文中有个词,一起说出来。
“暴怒无常”
2.回到文中,看看“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里啊?
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A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C教师引导细化:就是这样的句子,从哪些举动中能看出“我”的暴怒无常?
“捶打,摔,砸”
a
学习生字(注意写法)
b读生字
c情感上的引导。此时此刻,史铁生内心的愤怒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再读
d引导,从动作到内心。
同学们,这是我们祖国的文字,看到字形,读出声音,也传达了情感。同学们,思考一下此时此刻的“我”砸破的,摔打的,摧毁的是什么呢?理解史铁生的内心。
e生答:砸的是瘫痪的腿,说明他内心非常痛苦。
D从词的理解进而理解句子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体会,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遭遇人生的不幸,他的内心有多痛苦,有多绝望。
(生读)
3.同学们,你们把“我”内心的愤怒都读出来了,于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课文中的母亲提出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有时怎么回答的呢?
-----
母亲
儿子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第三次
A填表格
B师: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看到“我”如此自暴自弃,母亲怎么能不日益憔悴呢!与此同时,她那个要带儿子到北海看菊花的愿望也愈发强烈,于是第二次提出要看花。
4.
那么同学们看看第二次提出看花时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
母亲
儿子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A从儿子的回答“什么时候?”可以看出什么?
“我”愿意看花了。
B那么,此时此刻母亲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体会母亲的此刻心情。
(生读)
纠正读音
一会儿(huir)
C现在理解母亲的心情了吗?
高兴,喜出望外。(有目的的读,通过读来理解)
a观察表格,对比儿子两次的表现,母亲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第一次不同意,第二次同意了。
b教师加以引导,为什么同意就高兴?
生:终于有勇气去外面看一下了。
过渡“终于有看花的心情了,哪怕是儿子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
5.再回到课文中,再看一看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中,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A“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a生读
b在母亲临终前仍旧想的是自己的孩子,这句话最后是一个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你能替母亲说完吗?(教师引导)
c生:要一起好好活,不要气馁。(母亲对一双儿女的愿望)
B“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a生读,
b说感受:母亲把精力都放在了我身上。母爱。
C“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a生读
b教师引导:母亲之所以憔悴,因为也重病在身。儿子的“砸,摔,捶”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的暴怒无常,那么母亲的哪些举动可以看出母爱呢?
D“母亲再说‘跑’和‘踩’的字眼时突然停住了。”
a生读
b感受:怕触及儿子的伤心处。
c教师引导:“跑”和“踩”字的特点,还有哪些带足字旁的字
“跳,踢,蹦,跃……”
可是现在,现在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啊!多谨慎啊!
d教师再次引导:看到我在“砸,摔,捶”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E“母亲悄悄躲出去,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躲”----知子莫若母啊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母亲对儿子的心疼。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母爱就是这些平平常常中的点点滴滴,作者没有一次直接写出“母爱”这两个字,但是通过这些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无处不在,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有了刚才的体会,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F.读母子间的对话
生读
师生合作读
6.母亲高兴地过了头,说出了自己认为自己不该说的话,她又悄悄地出去,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两次提到母亲出去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了……”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A,分析:有什么不同?
第三次母亲去世了。
B,为什么不明说,用“逝世,过去”?
“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C教师引导:
感情高潮
是啊,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像往常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回来……
可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我们这位作家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十个字啊!
D学生理解,再读这十个字:
指名学生读(多个)
全班齐读
活动4【讲授】总结
1.母亲就这样离去了,带着对一双儿女的牵挂离开的。文中的儿女读懂了母亲的那句话,你们看!在史铁生面前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A生读
B分析:在史铁生眼中菊花的形象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
母亲
儿子
妹妹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C思考:母亲带儿子看花的良苦用心
越是迎风菊花越是开得烂漫
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乐观,顽强,能够好好活。
2.“秋天”是哪个秋天?
A.怀念母亲的那个秋天
生读
B.有了生活色彩的那个秋天,新生活的开始。
生读
3.母亲的“扑,抓,躲”已经不在了,憔悴也已经不在了,
那么母亲的形象,怎么样呢?
坚强,伟大,无私,慈爱
这样一位母亲已经不在了,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母爱却会是史铁生心中那永远的“秋天的怀念”。(回归课题)
4.“我”还会捶打双腿诅咒命运吗?
不会
“我”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吗?
不会
“我”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
不会
那么现在的“我”使什么样的呢?
坚强,积极向上,开朗…
活动5【活动】拓展
1.
教师介绍史铁生的烂漫人生。
2.
思考问题:如果母亲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母子观菊图。会是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3.
怎样活才是好好活?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1、
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一件小事300字左右
2、
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