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七根火柴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七根火柴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5:2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七根火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小说的文体特点。
2、学会从人物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3、以读促写,体会写人是“慢”的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有感情地朗读、比较阅读,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欣赏小说传神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在新时代,始终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生活。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能熟练地阅读,因此通过这篇文章,进一步复习巩固小说的文体特点、阅读方法很有必要。学生读小说,很容易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认为看小说就是看故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情节固然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及情节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更是体现小说主旨的关键,小说的三要素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另外,这篇文章中细腻的人物描写对我们写作的指导更是不能忽视的,学生欠缺的就是叙述中“慢镜头式”的细腻描写。
3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在分析人物描写中感受:写人是“慢”的艺术。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歌曲《过雪山草地》片段
2、教师补充“红军长征”相关知识
3、联系即将到来的清明节
让我们带着敬畏的心情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七根火柴》。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理解、欣赏作品的前提,教师借助音乐、图片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与困苦及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旨,不忘历史,缅怀先烈。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巩固小说的文体特点,及阅读小说从三要素入手。
活动3【讲授】深入研读,品读人物
一篇小说,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品读人物。
1、谁是主人公?
教师教授一些判断主人公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分清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卢进勇虽然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他勇敢坚毅、爱护同志,但他不是与小说主旨相关的主人公,而只是小说的叙述者,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理清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阅读小说的关键。
2、作者是如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着重分析6-22节,对无名战士描写的语言。通过删改过修饰词的段落与原文的对比阅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文描写的细腻,传神。从而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词句欣赏,分析,体会人物形象的崇高伟大。
3、讨论,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
4、教师小结:塑造人物,需要细腻的描写,写人是“慢”的艺术。
活动4【作业】作业
1、找出值得品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分析体会。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写人是‘慢’的艺术”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活动5【讲授】板书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外貌描写
无名战士 语言描写 无限忠诚
主人公 神态描写 舍身为国
动作描写
写人是“慢”的艺术
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我在上一节评选课的时候准备的,教材是指定的,借班上课且只有一个课时,要全面理解这篇文章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课堂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我设计了在第一课时中品读人物。
因为是在建平西校上课,学生基础比较好,从导入,到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到理清小说叙述视角和判断主人公,在这些环节中,学生都能自然地融入,思路比较清晰,但到了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室里的气氛就没有那么热烈了,从他们紧锁的眉头,我感觉到了他们在分析、揣摩过程中的为难。即使这是我预料到的情境,并且试图通过把删改过修饰词的段落与原文的对比阅读,来让学生能更直观地分析体会人物描写的细腻传神,但效果依然不尽人意。我反思,还是课前的铺垫不够,因为小说的时代背景离孩子们太遥远了,虽然在导入的时候让他们听过长征的歌曲,介绍过长征的相关知识,但这远远不够,这段历史不是几分钟就能体会感受的,今后在上这篇课文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铺垫,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教师也可以有适当的补充,这不仅对于分析人物,而且对理解小说的主旨也有很大帮助。另外,环境描写的分析我认为还是应该放在人物品读的前面,学生在充分了解草地的特殊气候后,才能理解人物具体行为的意义。
教学就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