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陋室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积累“名、入、素”等文言实词,疏通文章语句含义
2. 朗读教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铭”的文体特点
3. 内容理解:分析“不陋”与“德馨”的关系,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根据学前测试【你想学什么?】一题,学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本文主旨并不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所以本堂课的重难点就是借由分析“陋室”与“不陋”,“不陋”与“德馨”的关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需要适时穿插基础知识和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不陋”与“德馨”的关系
难点: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
对于如今的学生而言,本文的字词疏通并非难点,关键在于理解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所以将“不陋”与“德馨”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也符合“人贵有精神”的单元主题。同时,“安贫乐道”四个字想必学生在预习时都遇到了,但并非真正理解,这是难点,也是本文的精神实质,所以对于“安贫乐道”思想情感的理解作为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想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京城有一位官员因“永贞革新”被贬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他毫无怨言,反而在门上贴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所迁到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河边,垂柳依依,他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依依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得知他依旧怡然自得,又将其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他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刘禹锡。
2.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称为“诗豪”。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齐背,复习)
3. 破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那么“铭”是什么意思?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的内容)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 指名读课文,思考:铭这种文体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押韵)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押韵的字,语速放慢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1)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2)明确“铭”文押韵的特点,从而指导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熟悉课文,为下一环节分析课文主旨做准备
活动3【讲授】三、细读课文,陋室不陋
1.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陋室?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友人:博学德高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2.在刘禹锡看来,陋室真的陋吗?
找出“何陋之有”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明确:①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换语序。②反问句,加强语气,言下之意就是“根本不简陋”!
3.为什么称为“陋室”却不简陋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找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一间陋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了,就不显得简陋了。
明确: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而这种品德高尚就是处于“陋室”这种“贫苦”的状态,依旧能欣赏居室环境,依旧能与友人谈天说地,依旧能过着高雅脱俗的生活,无比享受这种“贫苦”,感到无比“快乐”,这就是——“安贫乐道”(板书)
4.那么,文中还有没有同样表现这样意思的句子呢?
找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山不在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明确:“名”是“出名”的意思,作动词用。与《伤仲永》中“并自为其名”(名字)的“名”相比较,作为复习。
5.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了解诸葛亮和杨子云的人物事迹,明确作者也希望成为他们一样的人。
活动4【讲授】四、课堂总结,点明中心
在我们看来,陋室的生活是——清贫,但在刘禹锡看来很——快乐,这是因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德馨——安贫乐道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陋室交往友人:博学德高不陋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活动6【作业】作业设计
仿照《陋室铭》试着写一篇《卧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