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5: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圈划品读关键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风俗世情。 2. 体悟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树立守护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分析理解的能力,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本学期(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单元刚刚接触,对于“散乱材料”组织“核心价值”的特点还不是很能够理解。
学生课堂上的兴趣点应该在于文本描写胡同场景的部分,也就是写胡同里的声音和胡同里游戏的段落部分,这也是与孩子们生活较为接近,在语言上又特别值得品味的部分,因而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文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圈划品读关键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风俗世情”的教学目标。
学生很容易读到作者对胡同的喜爱和眷恋,但是对于本文作者悲苦生活却仍然有快乐童年,以及对胡同消失的忧虑、对胡同文化消失的忧虑却不一定能够触及。同时,还要兼顾文本在单元首篇的独特地位,引领学生去守护古建筑,守护文化。故而将“体悟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树立保护古建筑、守护文化的意识”作为本堂课的难点来突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风俗世情。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树立保护古建筑、守护文化的意识。
4文本分析
《老北京的小胡同》是沪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风俗世情》的开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萧乾,他是著名的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写作此文时他已是83岁高龄了。
萧乾用一个睿智老者的深切回忆,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风俗世情,表达了他对胡同的眷恋和喜爱,然而却并不尽如此。
文章开端说“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作者在胡同里生活了17年,“40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是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不幸的生活
文章开始部分,萧乾用冷静陈述的语气,把自己与胡同的渊源简单交代了一下:他从胡同出生,三岁辗转搬家,十岁母亲去世,之后开始寄居生活。不带怨气、不带悲痛,萧乾只是在陈述事实。然而我们知道,萧乾出生于1910年,文章提及的羊管(羊倌)胡同,其实是老北京的贫民区,他被自己的亲戚称作“暮生”,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出生父亲就已经死了,母亲替人做工,一月回家一次,母亲死后,他被寄养在堂哥家中,他自己半工半读,艰难求生,而这个堂哥却也总是会寻衅生事来欺负他,他17年的童年生活何谈美好?其实是很不幸的,充满悲彩的。
17年的胡同生活,萧乾尝尽世间冷暖,看尽世态炎凉,懂得生命的规律——有生必有死,而为何在他笔下的胡同抹去了这一份悲彩呢?萧乾说,“读了美国黑人写得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老北京的小胡同是萧乾的根,是萧乾人生开始的地方,不管贫富,至少还算公平,你有风筝我也有风筝,不管自己的家境是如何的窘迫不堪,至少他是自由的,穿梭在胡同里,萧乾找到童年的乐趣。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认识到这些生活的不同层面,了解北京人生活的悠闲自在,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给萧乾的一生抹上了一层暖色,而不是沉溺于悲哀之中,那是他生命的底色。所以他才会说“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是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美好的回忆
在萧乾笔下,胡同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
他写到了小胡同的声音,尤其是叫卖声,和谐美妙,富有季节特征。你看,这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早市是有声音的,叫卖声和着清新的颜色,“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声音是有层次的,可以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叫卖声是富季节性的,四季各有特色;还有夜晚徐缓、拖尾的叫卖声,戏迷、醉鬼的戏曲声。勾勒起来就是晨昏之间整个老北京小胡同的声音交响曲,琳琅满目,热热闹闹。
在这样的声音中,萧乾认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各种行业、社会各阶层的人——卖菜的、剪头发的、 卖熏鱼的、还有戏迷、酒鬼、夜乞者、以及少爷、小姐,更看到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小商小贩勤劳卖力,夜乞者悠悠乞讨,少爷小姐悠闲自在,醉鬼之流醉生梦死亦能高歌。
萧乾也写到了胡同小巷里的游戏,是那么丰富与快乐。不管贫富,游戏没有界线。春天放风筝,风筝在天上大摇大摆,衬托我一颗心自由愉悦。夏天捉蛤蟆捕虫,养虫听声儿,乐趣无穷。在奇趣的自然中,萧乾找到了快乐,也认识了四季的自然规律。
八旬老人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苦难,多了一份从容、一份平和、一份豁达,那是经历世事之后沉淀下的快乐。
胡同的消失
萧乾写作此文时一直就生活在北京,他说“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是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可见萧乾当年生活的胡同已经定格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人生的烙印。他感慨羊管胡同“当然,样子全变了”,“当然”一词饱含了他多少的无奈啊。
时过境迁,时间走到了1993年,中国正大步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胡同在一个个的消失,萧乾在文章结尾处,联想到伦敦、慕尼黑见到过的类似的胡同,还将狮城新加坡的今夕对比,在“牛车水”怀念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他提出“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少拆”的是胡同,“多留”的该是这胡同的文化、胡同的美好回忆啊。
由此及彼,读到此处,不禁让人联想到本单元其他几篇文章提到的上海的弄堂、广东的水乡茶居、安塞腰鼓,不管是各地独具特色的建筑还是文化象征,都是一个地区人情感的寄托,回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在这第一篇的结尾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题,是对后几篇文本有提纲挈领的功用的。
走进老北京的小胡同,去认识世界,去思考世界吧。
5预习提示
1. 常规
编小节号;圈划值得积累的词语;熟读课文。
查阅萧乾的生平。 2. 思考
作者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什么样的情感? 老北京的小胡同与作者的生命发生了哪些碰撞?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单元导入
展示各地的特色建筑的图片,点明其地域性,文化性,突出老北京的小胡同,简单介绍并引入课文。
活动2【讲授】活动二:预习检测
教师提出问题——预习课文之后,你感受到作者对北京胡同有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这样的情感?学生交流。
预设: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胡同生活的怀念、眷恋,以及对现在胡同消失的担忧。
40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第一小节)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是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第四小节)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第十三小节)
活动3【导入】活动三:整体感知
教师追问,作者为何对胡同有着这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在胡同里的生活是快乐、自由的,胡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学生的文本敏感点)
活动4【活动】活动四:深入研读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对胡同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呢?
那我们就走进这些文字,去具体的感受下作者笔下的老北京的小胡同。
(1)教师示范: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品读:“交响乐”一词写出了胡同声音的丰富、热闹。“一阵接一阵”写出叫卖声的此起彼伏、“碧绿”“滴着水珠”让我们看到蔬菜的新鲜,小商小贩门的勤劳 。“叮叮当当”运用拟声叠词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悦动。“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运用同感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层次感与艺术审美。这是多么美妙的早市之歌啊。
(2)学生小组学习。
在5-10小节中,根据他们组内成员对小节内容的喜好,统一意见,深入研读一个小节。
(3)朗读小节、交流小组研读的结果。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作者抓住了四季富有特色的叫卖声,体现胡同四季不同的风情)。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吃吧。”(这段的声音具有不同行业的特点,最值得让孩子读一读。一个个的声音仿佛是在悠长诉说,不急不躁,北京人柔缓的悠闲的生活节奏跃然纸上。)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憷,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强调了自由,快乐,无关金钱与富有。)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不管贫富,都能在胡同里找到快乐,“大摇大摆”体现了孩子的那种洋洋得意。)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一个“钻”字看到了孩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各种昆虫向他展现了一个奇趣的世界,在这里自然向他张开双臂。)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将老北京的胡同和上海弄堂作比,突出作者对被北京胡同的自豪感。)
小结: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我们看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老北京的底蕴,作者融入社会、融入自然,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无关自己的贫穷和困境(第2-4小节内容),正因为有了老北京的胡同,他才有了欢笑和温暖,自由和畅快。
深入思考:作者在胡同里的生活真的这么快乐吗?穷孩子的风筝是多么寒酸啊,他之所以会对胡同的生活这么了解,是因为他“走街串巷”(文本第4节)的生活啊。他在胡同鼓励还经历了什么?
预设:作者与胡同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与情思。
他在羊管(羊倌胡同)出生(那是老北京的贫民窟);
在胡同里搬迁(辗转迁移);
在胡同里懂事;
在胡同里经历了母亲的去世(未见过父亲,母亲也去世了);
在胡同里过着寄养的生活,半工半读,甚至被变相开除。
点拨:他在胡同里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是一种苦难,但是他愿意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一位83高龄的
老者用一颗豁达的心来看待生活的苦难与不幸。他深深眷恋着他生命开始的地方。
活动5【活动】活动五:探究主旨
提出问题:现在,这样的记忆的载体在渐渐消失,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段落,是想表达什么呢?请再次阅读第12、13小节,说一说。 那请你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建筑呢?(可提示:阅读第2小节) 那是他灵魂深处的地方(第4节),是他认识世界的开端(第1节),是他生命的“根”(第2节)。
活动6【作业】活动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请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做赏析(3句及以上) 选做题(2选1) 1)请你写一写学完本文之后内心的感触。
2)请你写一写你家乡或者你最喜欢的某一个类似胡同的地方,表现它的特点、反映你对它的认识,你对它的情感。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