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对老北京小胡同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描写的部分,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2、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怀念与留恋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大多没有离开过家乡,对作者的思乡之情也许不能真切感受,特别是对胡同文化传承的写作意图的深入理解需要关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对小胡同风土人情的描写,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怀念与留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背景的胡同文化,感受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老北京的小胡同
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
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一个老北京眼中的胡同是怎样的?胡同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3、解题:标题中的“老”与“小”该如何理解?
“老”指的是年代久远,“小”指的是胡同窄小。“老”与“小“形成对比,表明胡同年代久远,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4、了解作家,关注文化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活动2【讲授】老北京的小胡同
二、理解课文,鉴赏美质
1、初读课文,在文中圈划直接表达作者对北京胡同情感的句子,朗读体会。
第一段: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出生并长大的。……40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第四段: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朗读体会:前后照应,咀嚼“转悠”一词,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深切怀念和依恋之情。
2. 在作者的记忆中,北京的胡同生活是怎样的?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
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回忆儿时在小胡同内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捉蛤蟆,逮蛐蛐。3、思考: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体会描写的生动性,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背景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另外是夜行人”。
4、思考:为什么胡同成为“我”思想感情寄托的地方?
因为记忆中的北京小胡同洋溢着一片温情,令人感到那情景如在眼前,如同亲历,仿佛被他们唤回了童年。
5、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交响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把胡同里的声音比作“交响乐”?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把胡同里的声音比作交响乐,是为了突出胡同里的声音丰富和谐,在意集中很美。
丰富和谐、有趣安宁的胡同生活是“我”对老北京的全部记忆。
6、本文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何第11、12节还要写上海的弄堂,伦敦、慕尼黑、新加坡等地的胡同?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写出了胡同这种建筑的独特之处。
又将北京的小胡同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体现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这些,表现了一个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深情。
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突出了作者保护北京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教师补充: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活动3【活动】老北京的小胡同
三、理解住址、把握情感
1、历经沧桑的胡同,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是拆、是留,正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请学生就北京胡同的拆、留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归纳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①作者对胡同及其相关的人、物、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看法、主张。
小小的胡同只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
②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
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10、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说明。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有着极强的概括性,于简练、平淡的叙述中现出真情。
品味语句,见课后学习建议中的练习题。
(1)作者用同感的修辞手法,把声音联想为可视的“花纹”,形象的表现了理发师的“铁玩意儿”发出的声音具有层次感,能唤起人们听觉和视觉的双重美感。
(2)些废弃的“屁股帘儿”在天空中“大摇大摆”,拟人化的手法,既刻画出了“屁股帘儿”起飞时的摇摇晃晃的样子,有表达了“我”兴奋而又满足的心情。
②北京方言与书面语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再如第七、八段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方言土语与书 面语相结合,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
③课堂小结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胡同文化,感受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活动4【练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仿写:家乡的叫卖声
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 ,夏天是 ,秋天是 ,冬天是 。
活动5【作业】老北京的小胡同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汪曾祺《胡同文化》,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2、写一写你最了解、最熟悉的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具体的物事为触发点,写一篇表达乡情的散文,五六百字左右。
课件10张PPT。老北京的小胡同萧 乾了解作家,关注文化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初读课文,在文中圈划直接表达作者对北京胡同情感的句子,朗读体会。 在作者的记忆中,北京的胡同生活是怎样的?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体会描写的生动性。 思考:为什么胡同成为“我”思想感情寄托的地方?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丰富、和谐、有趣、安宁 本文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何第11、12节还要写上海的弄堂,伦敦、慕尼黑、新加坡等地的胡同?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仿写:家乡的叫卖声 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 ,夏天是 ,秋天是 ,冬天是 。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汪曾祺《胡同文化》,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2、写一写你最了解、最熟悉的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具体的物事为触发点,写一篇表达乡情的散文,五六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