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6:2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理解说明的顺序,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2学情分析
本文授课的班级为七(3)班,本班约三分之二的学生为原在校生,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插班生;原在校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能达到中等水平;说明文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理解说明文的知识点,能运用已学的说明文知识解决一般的说明文问题,插班生的语文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在说明文的知识积累和运用上海有待加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理解说明的顺序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4教学过程
一、 看拼音、写汉字:
Piān sù sù zǎi nì
( )然 ( ) 风雪( ) 途 销声( )迹
yùn yàn wěi qiáo
( ) 育 ( ) 语 ( ) 度 连 ( )
二、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完成练习: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在农业上有何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 思考回答:课本中作者把“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放在文末,能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吗?为什么?
四、请找出文中一处体现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的地方,并予以点评:
句子:
点评:
五、 收集积累3条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古诗词
相关链接: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活动2【导入】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从上学期学习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导入课文。
【说明】选择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3【活动】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跳读)课文,结合预习,快速回答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在农业上有何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活动4【活动】重点研读
三、重点研读:
1、再读文章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的,那么我们可以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明确: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即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板书):
描述现象 现象
作出解释
推究原因 本质
阐明意义
2、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作者也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说明】本环节主要是对课文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以体会文章说明的条理性。在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寻找关键句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5【活动】揣摩语言
四、揣摩语言,
1、细读课文1--2自然段,对有表现力的词句做圈画、批注,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第1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归纳、总结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通过交流对课题、词语的认识,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活动6【作业】课后巩固
1、收集积累5 条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和古诗词,并且选择其中之一用已学的物候学知识简单解释
2、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物候现象(可结合相关农谚或古诗词),模仿课文第1、2 段的写法仿写(200字左右)
【说明】加深、巩固课堂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并进行有效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