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整体脉络、研析文章局部结构并探究细部顺序
2、品味语言的雅致和准确
2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平时对文章写作的思路把握不够清晰,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教会他们学会把握说明文的文脉。
3重点难点
研析文章局部结构并探究细部顺序
4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屏幕播放诗句和农谚)
同学们能从上述诗句中读出它们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吗?你是如何推断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农谚来预知天气的变化。原来是诗句和农谚里草木昆虫鸟兽呈现出的不同景象告诉了我们季节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用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时节天气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现代卓越科学家竺可桢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在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作者将它们称作什么?从文中寻找并圈画相关语句。
学生看书圈画后回答。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作者将其称为物候。
老师明确学习目标:1、把握整体脉络、研析局部结构、揣摩细部顺序2、品味语言的雅致和准二二、理解文意,把握结构顺序。
1、把握课文整体脉络
快速默读课文、划分课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形成看法。回答时要求讲出概括的理由。
明确:一、(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由每部分内容对文章脉络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师生对话。
老师总结。
2、研究文章局部结构
朗读六、七、八、九、十段,考虑:第六段与七八九十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七八九十这四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学生朗读五段内容、展开讨论、形成看法,师生对话后老师总结。
师追问:排列四个因素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总结。
3、品味细部表达顺序
学生快读课文一、二、三段,然后任选一段阐述描述和说明的顺序。
学生朗读思考后回答。
老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此段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思考形成看法。师生对话。
老师小结。
再次齐读第一段。
四、课堂写作:请每个学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写一首小诗。
老师举例:
大自然的语言
莺语啾啾
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金蝉高声鸣叫
告诉人们夏天到了
丹桂飘香
是迎接秋天的降临
雪花漫天飞舞
是说冬天正光顾人间
五、作业: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课件11张PPT。(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一、理解文意,分析文脉1、“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是什么?作者将他们称作什么? 2、把握课文整体脉络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
自然现象,作者将其称为物候。 一、(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阐述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描述自然现象阐述研究意义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现象本质逻辑顺序3、研究文章局部结构 设问句 纬度经度高下总说古今分说大 → 小主 → 次 → 逻辑顺序空间
因素时间
因素逻辑顺序4、品味细部表达的顺序 第1段:春—夏—秋—冬 第2段:举例的时序性极强
杏花开了——传语——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暗示——快种谷子
布谷叫了——唱歌——割麦插禾
第3段: 古代 — 近代第11段:首先 — 此外二、品味语言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 过来。冰雪
,草木 ,各种花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
子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 的
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
处呈现出一片 的景象,准备迎接 的
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
。活动:以第一段为例,感受语言特点 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有序地展开纷繁的物候现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画卷,引人入胜,既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又诗意地引出了文章说明的内容。 写作活动:请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写一首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
莺语啾啾
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金蝉高声鸣叫
告诉人们夏天到了
丹桂飘香
迎接秋天的降临
雪花漫天飞舞
是说冬天正光顾人间作业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