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浣溪沙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对如何欣赏古诗词缺少方法和方向,基于此可以进行古诗词的简单欣赏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与积累。
3重点难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活动2【讲授】勤诵读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活动3【讲授】多联想
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活动4【讲授】抓意象
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活动5【讲授】总结
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活动6【作业】作业:
背诵这首词。
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