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浣溪沙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词描写的景色的赏析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对下阕中表现的苏轼的不辞劳苦、谦和有礼的感知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句,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品读词句,体会苏轼的一片仁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词句,理解词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品读感悟词句,体会苏轼的一片仁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以苏轼在《江城子》中抒发的为政心声导入新课。
我们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到了苏轼的心声——他自比魏尚,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建功立业。公元1077年2月,苏轼由偏远的密州调任徐州太守,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的政绩,充分证明了苏轼为政的确是干练之才。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在徐州时创作的《浣溪沙》,从这首词中管中窥豹看一下苏太守的为官风格。
活动2【活动】朗读诗词,扫清有难度的字词理解,把握诗词内容。
(1)请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词的上阕和下阕,结合语境理解“漫”“野人家”的含义。
(2)请同学分别概括上阕和下阕所表现的内容。
预设:上阕描写了田园风光及生活,下阕描写了路途的辛苦。
活动3【活动】.探究上下阕内容的联系,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1)首先请同学再读诗词思考并回答上下阕之间的内容关联。
预设:有可能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浣溪沙》的写作背景可以顺利地回答,则进一步明确一下:(1078年春,徐州大旱,太守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此期间创作了组词《浣溪沙》(共五首))。
(2)猜测本词是苏轼在求雨途中还是谢雨途中所做?
明确——为谢雨途中所做。
①词作中有哪些描写表明是写于谢雨途中?请先读上阕结合具体词句来说明理由。
预设:“簌簌衣巾落枣花”
描绘了清新富有生机之景。(顺带将
“簌簌衣巾落枣花”句的倒装讲一下,此句倒装是为押韵的需要。)“村南村北响缫车”描绘了农村忙碌丰收之景。“牛衣古柳卖黄瓜”描绘了悠闲丰收之景。(将此句和《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做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到对诗句情感的把握要和整首诗所塑造的意境联系在一起。)
②教师点评——无论是簌簌落下的枣花,还是响遍村落的繅车声和古柳下的黄瓜都是丰收的写照,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将上阕齐读一遍,注意将其中的动词重读。
③上阕中的描绘的忙碌丰收的景象表现的是徐州大地经历雨水的滋润焕发了勃勃生机,那同学们能在下阕中找到诗句证明本词写于谢雨途中吗?
预设:下阕中“酒困”“惟欲睡”“漫思茶”,从太守苏轼对自我感受的关注可以推测这是写于谢雨途中。苏轼作为一名心系百姓、关心农事的太守,只有在看到雨后徐州大地充满生机与丰收忙碌的景象,才会有心情关注自我。(PPT补充比较阅读材料,从苏轼的不同表现印证写于谢雨途中——“1077年8月徐州遭遇暴雨围城,在徐州抗洪两个多月中,身为太守的苏轼忧心如焚、日理万机,整天身披蓑衣,手拄木杖东奔西走,指挥调度,夜里就在临时搭建在城头的草棚里打个盹,一连多日过家门而不入。”——《漫话东坡》,莫励锋著
P100页)
活动4【活动】品读词句,体会苏轼的一片仁心。
刚才提到苏轼是一位关心农事、心系百姓的太守,你还能从下阕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苏轼是这样一个好官?
预设:从“路长”、“日高”、“人渴”三词可以读到苏轼为谢雨而不辞劳苦,从“敲门试问野人家”中的“敲门”、“试问”两个动词写出了苏轼问茶小心翼翼,(同“试问卷帘人”)担心打搅到农忙时节的百姓,表明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
活动5【活动】.再读诗词,体会本词的意境之美、人情之美。
活动6【作业】作业布置
(1)将本词和苏轼在同一时期所作的《浣溪沙·细雨平莎过雨新》做比较阅读,从词中对于田园风光的描绘和所表达的情感两方面比较不同之处。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在徐州抗洪修建黄楼的部分内容,全面了解苏轼在徐州的为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