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6:56:33

文档简介

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掌握“顾、比、反、之、其”等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用法,理解“对话”内容,体会孟子简净、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理清议论思路,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孟子智慧、勇敢背后的“民本、仁政“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文言学习,已经掌握了文言词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和常见文言词释义。孟子的文章已经学过《天时不如地利》,对孟子及思想有所了解。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明显,并乐于合作交流。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言词句的疏通积累,理清说理层次,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难点:从本文精炼简约的语言中感受孟子的智慧、勇气及孟子论辩的特色,初步认识孟子“民贵君轻“的核心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从生活切入,导入新课
一、从生活切入,导入新课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来了不少家长。老师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如果某天家中只有你,忽然下雨了,外面还晾着衣服,你会怎么办?如果你今早在校门外时,看到班里某同学忘戴红领巾而他自己还未察觉,你会怎么办?那么,如果艾老师说今天的这篇课文我不讲,但过会儿要你们能成功接受我的检测,你会怎么办?通过刚才的三个“假如”,我看出大家已基本具备了一样东西——责任心。对家的责任心、对班级的责任心、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好,有了这样的责任心,我想就算刚才的假设成为现实,大家肯定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那么,刚才大家有没有发现,我说的三个“假设”之间有何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涉及的是有可比性的同一类事或物并层层类推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
好,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王顾……》里有没有运用这种说理方法?
活动2【讲授】二、疏通文意,理清层次,学习说理方法
1、课前大家通过预习,基本疏通了文意,你们认为哪些词句需特别注意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板书)
2、抓住了这些关键点,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本文的字面意思了。那么大家能否分析一下文章的层次内容呢?可借鉴老师的范例。
(从“所问问题”、“言下之意”、“齐王反应”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3、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否发现像开头我的三个“假如”那样的规律,即“三次对话”的异同点?
类比说理
同:都是列举事例,核心都是“对不负责任的人应惩罚”。
异:三个事例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深入达到最终目的。
活动3【讲授】三、揣摩语言,体会孟子论辩的巧妙
三、揣摩语言,体会孟子论辩的巧妙
齐王最终明白了孟子的用意是什么了吗?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齐王明白了,孟子想要他对百姓负责,治理好国家。从文中“顾左右”的神态和“言他”的语言中可看出。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来比喻无言应答、支吾其词的神态的成语。下面,我们是不是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呢?
2、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孟子为什么要“拐”个大“弯”而不直奔目标来说呢?
这就是孟子论辩的技巧,“欲擒故纵”、“请君入瓮”,层层推进地让齐王毫无防备地落入孟子早有预设的“机关”中,直至齐王明白其用意时已无法反驳了。
活动4【讲授】四、深入探究,联系拓展,初步认识孟子思想
四、深入探究,联系拓展,初步认识孟子思想
1、齐王最后虽已“心知肚明”孟子的用意,但有人说“齐王并未亲口承认,孟子是不是应继续逼问”,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通过讨论明确:(1)孟子的目的并非使齐王难堪,而是让齐王明白自己的责任应是对百姓负责,治理好国家,所以达到劝诫目的就可以了。
(2)结合战国时代“君王专制”的背景,继续“进逼”也不符合孟子身份,这正是孟子智慧和勇气相结合的最好效果。
2、其实,这样看来,孟子能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并非偶然。我们对孟子的了解早在学习《天时……》时。那篇文章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核心,“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
活动5【作业】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第1、3两题弹性,二选一)
1、下面是现今常用的几个成语、俗语,都出自《孟子》一书中的故事,大家通过这几个故事可以对孟子主要思想及他的论辩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按此格式再摘抄2——3个。
2、结合已有积累,归纳整理本文中5——8个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用法(一词多义)。
3、背诵默写孟子的名言警句3——5句并释义。
课件22张PPT。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三个假设事例的异同点:同:同类事例,它们的主体有相似的特征
——主动承担,有责任心。
异:对不同对象负责
家庭——班级——自己
生活——行规——学习
涉及的是有可比性的同一类事或物,并层层类推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之”的用法作结构助词
1、王之臣
2、四境之内不治
作动词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作代词
1、弃之
2、已之
3、则如之何
(的)
(的)

(到……去)
(他,代友人)
(他,代士师)
(他)
文言词语归纳重点实词:顾、托、比、治、弃、已、馁
一词多义:之、其
古今异义:妻子、左右……
词类活用:冻 馁
通假字: 反
这些句子你会翻译吗?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译】大王的臣子中,有个人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后到楚国去游历。
【注】留意“之”的多义与“有……者”的用法。
……则如之何?
【译】……那么对他怎么办?
【注】留意“如……何”的用法。


说理孟子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运用类比说理的方法,劝诫齐王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你认为齐王最终明白了孟子的用意了吗?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呢?明白了。从“顾左右”的神态和“言他”的语言中看出。
面对孟子的层层进逼,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宣王无法招架,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职,所以只能扯开话题,暂时缓解自己的尴尬。
【成语积累】顾左右而言他
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流时,有意离题,说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形容无言应答、支吾其词的神态
孟子为什么“拐”这么大“弯”而不直奔目标来说呢?
这就是孟子论辩的技巧,用由小及大、层层推进的方法。
“欲擒故纵”、“请君入瓮”,层层推进地让齐王毫无防备地落入孟子早有预设的“机关”中,直至齐王明白其用意时已无法反驳了。
有人说“齐王并未亲口承认,孟子是不是应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1)孟子的目的并非使齐王难堪,而是让齐王明白自己的责任应是对百姓负责,治理好国家,所以使齐王明白就可以了。
(2)结合战国时“君王专制”的时代背景,继续“进逼”也不符合孟子的身份,这正是孟子将智慧和勇气相结合的最好效果。
联系旧知,了解孟子思想(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核心。
(2)“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智慧 勇气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著。全书七篇,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我们初中的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出于此书。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曾游说齐、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他最后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回顾孟子 拓展积累: (第1、3两题弹性,二选一) 1、下面是现今常用的几个成语、俗语,都出自《孟子》一书,大家通过这几个故事可以对孟子的主要思想及他的论辩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请按此格式再摘抄2——3个。
2、结合已有积累,归纳整理本文中5——8个常用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用法(一词多义)。
3、背诵默写孟子的名言警句3——5句并释义。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任何隐情细节都能看得清楚透彻。 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为“五霸”之首。战国时的齐宣王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齐宣王对孟子说:“请您讲些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给我听好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不讲霸道,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象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一条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   齐宣王说:“是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光能看清秋天鸟兽的毫毛,而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他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信!”   孟子说:“是呀!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看来,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不肯举的缘故;一车木柴之所以看不见,是没有看的缘故;老百姓之所以得不到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语录(部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