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学情分析
作为孟子的代表作品,本文短小精练,体现了其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同时,本文是“议论纵横”单元的首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应是课文学习的重点。而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也是隐藏在文言作品中的核心价值,体会到这种襟怀情操、思想境界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直陈治国良策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初步感知其民本、仁政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预习作业:
1, 查找关于孟子的知识。 2, 参照词典,读通课文,圈划出文中的生字难词。
活动2【导入】导入
1,本单元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篇论辩性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从中亦可见其说理特色。
2,检查预习情况。
活动3【讲授】疏通课文,掌握大意
组织学生自读、齐读课文,提问: 1、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活动4【讲授】学习类比说理的技巧
1、 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2,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现在明白孟子对话的主要用意了吗?
三个问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所谓类比,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前提是“类”。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活动5【活动】五、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
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a.为什么前两问回答了,第三问没回答而言他?
——因为按前面提问回答的思路,最后一问如答,答案应为“免之”。齐宣王猛然醒悟过来:孟子是朝着自己来的!但为时已晚,自己已陷入孟子所设圈套,进退两难了。于是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假装糊涂,扯开话题,紧急刹车,巧妙脱身。b.王在此用的是应对中的什么技巧?——闪避。2、小结:怎样做到巧妙“闪避”?(运用模糊语言,避实就虚)
活动6【活动】再析课题,体悟情感:
1、 再次回到课题,请同学们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深刻内涵。
2、 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书下注释和课堂补充注释(以实词为主)
2、 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3、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80字左右)
课件17张PPT。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亚圣」孟子的思想重仁义,
轻功利;
创性善说,
认为
「人人皆可以为
尧舜。 」政治思想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朗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合理。检查预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 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
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王顾 左右而言他。
的托付妻子和孩子到……去等到同“返”,返回使……受冻挨饿
(使动)对他怎么办抛弃管理止,此指罢免安定或太平
环顾,看身边的人,此指周围的大臣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文章是关乎哪两个人的对话?
谁问,谁答?
问了什么,答了什么?
孟子问这三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孟子的层层进逼,作为独断专行的一国之君齐宣王无力招架,又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只能扯开话题,应急缓解了尴尬。
【成语积累】顾左右而言他
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流时,有意离题,说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朗读课文,体会孟子和齐宣王谈话时的语气和情态,想想:在文中孟子和齐宣王分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孟子:老谋深算,巧设机关,下好圈套,步步诱进。
齐宣王:天真烂漫,毫无戒备,不知就里,直奔陷阱。为什么孟子不直接向齐宣王进谏,而要迂回提问诱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 为臣不能太直接把矛头指向王,道理得委婉地说王才有可能接受。
表现孟子能言善辩的特点。 不假思索尴尬不能尽责的人必将受到惩罚普通人君王中层官员弃之已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所举的这几件事件之间的共通点是什么?这些人都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都是不负责任的人。都将被人们所抛弃。孟子所举的这几件事件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所承担的责任大小不同,将要接受到的惩罚程度也不同。孟子问话的特点是什么?
由小及大、层层推进的论证法
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官员的行为,再推论到统治者身上。三个问句从小到大,由远及进,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称之为“类比法”。类比法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从个别现象到个别现象的推理方法。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两个个别例子(朋友,士师)都有相似的特性——不负责任。齐宣王毫不犹豫说出了对待这种行为的态度应该是“弃之”和“已之”,孟子运用类比的推理方法将齐宣王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一国之君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国家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样应该遭到废黜。因此齐宣王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运用类比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你认为孟子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孟子在辩论上是赢了,但是他的目的却没有达到。
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可以看出齐王根本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亚圣」孟子的思想重仁义,
轻功利;
创性善说,
认为
「人人皆可以为
尧舜。 」政治思想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五十步笑百步。
富 貴 不 能 淫,贫贱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大 丈 夫。 孟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