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文言文基础一般,自我学习分析的能力较弱,所以对本文的学习先要疏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然后可从文中的三个类比入手,结合初中低年级已学的孟子作品,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另外,本文可尝试从语言现象入手,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了解课文原句如何发展转化为现在使用的成语,组织研究性学习。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难点:感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4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
初析课题
1、
出示一些常用成语:明察秋毫、事半功倍、专心致志、绰绰有余(说说意思,猜猜出处)
2、
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转化为成语——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解释字面义(落实“顾”“言”“他”)
1、
自由发言,温故知新,了解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的作品
2、
解释课题中的关键实词,理解全句的字面义: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了
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成语引出课文,拉近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疏通课文
掌握大意
组织学生自读、齐读课文,提问:
1、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学生回答时教师关注固定句式“如之何”、难句“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的翻译以及关键字“之”“比”“反”“馁”“弃”“已”等的落实
1、
明确谈话对象和各自身份:孟子(齐宣王的客卿)和齐宣王
2、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文章大意(明确“如之何”:对他怎么办;难句: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比:等到;反:同“返”,回来等解释)
这个教学环节以基本的字词疏通,了解文章字面内容为主,通过语言材料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
三、理清层次
探究深意
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梳理文章议论思路,探求说理方法:
1、
既然王言“他”,那么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答案可在下面问题后经过思维的碰撞由模糊到清晰)(借势引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2、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现在明白孟子对话的主要用意了吗?
3、
在孟子的追问下,王问答时的语气、情态怎样变化?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
1、
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先初步感知,答案可能五花八门,经过下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后再归结到主旨)
2、
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导入治国正题(类比)
3、
朗读体会齐宣王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的心理活动
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以启发为主,从三个问话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说理的方法和技巧,议论文概念性知识(论题、论证方法等)可不出现
四、再析课题
体悟情感
1、
再次回到课题,请同学们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深刻内涵
2、
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1、
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的神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2、
各自交流、谈谈感想,可结合对孟子的了解及已学课文
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可作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从语言、思想等方面积淀
五、课后作业
学习积累
必做题:
1、
抄写并背诵书下注释和课堂补充注释(以实词为主)
2、
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3、
熟读课文
选做题:课外选读教师推荐的孟子作品的名篇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以积累、诵读为主,夯实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