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曹刿论战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0 曹刿论战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7:01:45

文档简介

30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情分析
部分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意志力;回家不背默,不肯多阅读。拟在课堂中夯实文言实词;背诵最后一段。在课堂里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1
你知道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这次战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曹刿论战》。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2.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左传》的资料。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文章笔触细腻,富于文采。具有精彩细密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委婉巧妙的辞令的文学特点。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简介长勺之战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jǔ山东)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活动2【活动】活动2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徧(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课文的两条线索)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请见-请问-参战-释疑),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活动3【活动】活动3
三、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具有爱国热情。
(或曹刿为什么“请见”? 他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板书: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拥护和反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板书:
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活动4【活动】活动4
四、感悟文章写作技巧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往,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活动5【练习】活动5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活动6【讲授】小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活动7【作业】活动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课件25张PPT。曹刿论战
《左传》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mù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军围攻曹操在合肥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曹操大将张辽带领八百步兵突破孙权十万大军围攻。光凭数据就足以体现出何谓“以一挡百”!因此“合肥之战”给后人留下不可抹灭的影响。
当时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并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战,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体现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而孙权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于对方的突袭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 齐鲁长勺之战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jǔ,莒县在山东)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品简介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朗读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翻译第一段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明确:反对的语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明确:否定的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明确:肯定的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明确: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曹刿为什么“请见”?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拥护和反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师生共同研习第二段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本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师生共同研习第三段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
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
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 、人物对话和行动
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我眼中的鲁庄公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
  五赞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作业 请试一试?说出相应的成语齐人三鼓
惧有伏焉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乱一鼓作气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谢谢各位指导!论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政治远见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军事才能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