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3单元第10课《乡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3单元第10课《乡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21: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意象,感受涌动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次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想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设计2.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土,故园,人之所恋,恒久也。让我们随着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道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邮票(yóu)
窄窄(zhǎi)
海峡(xiá)
一枚(méi)
坟墓(fén


2.词语解释
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邮局发售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3.作者名片
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生于南京,现居台湾。因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本诗选自《白玉·苦瓜》。
4.朗读训练
(1)初读,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3)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
【点拨明确】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线索: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念故乡。
2.这首诗运用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二)深层理解
1.诗中,诗人分别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点拨明确】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生离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离家在外,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点拨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无尽的乡思。
3.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点拨明确】(1)“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2)“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4)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四、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形式,仿写“乡愁是……”。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印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2.课后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培养诗歌的爱好。
2.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形象,以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体会美好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幻灯片上的星空图片。师:在一个宁静的夏夜遥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但有一个人他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我们就来感受诗人与宇宙的私语。《天上的街市》
请学生大声朗读题目,再读题目,要求读出感情。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读出情感来。
朗诵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学生讨论:轻松、愉快、舒缓
划分诗歌节奏,重音、停顿
出示幻灯片明确节奏划分
教师示范朗读(配乐《梁祝》)
学生练习朗诵,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读得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四位学生分节表演朗诵
学生配乐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次的朗读已经初步感受了诗歌的情感,对郭沫若的这首诗评论家给予高度的评价,昨天我看到了这句话与大家共享。
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
品味探究
1.师:境界,也就是诗歌的意境,你觉得诗人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生: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
2.师:这种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的意境来源于美好的形象,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形象?
生:街灯、明星、流星、牛郎织女、珍奇
(引导学生找出了“意象”,接着就是如何“泡开意象”的问题)
3.师:我们说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哪些词或句体现了这些形象的美好?
学生思考
师:这众多的形象,最主要的是什么?它的美好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民间故事概要,抓住修饰这些意象的关键词语来分析,深入体会意象)
生:“来往”、“闲游”,牛郎织女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闲适安宁的。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压迫、迫害的,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故事全然没有了民间故事的悲凉、痛苦的感觉,给人温馨、向往的感觉。
师:牛郎织女的新编故事的温馨、浪漫、美好的感觉还通过哪些词体现?
生:天河是“浅浅”的,是“不甚”宽广的。
师:“浅浅”、“不甚”,如果换成“茫茫”和“甚”有什么不一样?
生:美好就失去了。
生:流星是一朵的,很美!
师:为什么不用“颗”?(朵与颗的比较)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
“朵”是用于花,花是美好的,用朵更让人觉得流星的美好和浪漫;“朵”更富有诗意……
师:“珍奇”,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美好、富足、繁荣……
师:街灯和明星的美好体现在哪?做一个换词游戏。
“闪”与“点”互换:星星是“闪”的,像人的眼睛一样,富有美感,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明”与“现”互换:明星是由暗到亮的过程,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联想)
4.诗人眺望星空,产生了联想和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平和洁净、缥缈美好的世界。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一个世界?
学生思考(不少学生会讲出当时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
师:“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让诗人幻想天上美好温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这种信念是坚定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升华诗人的情感)
四个“定然”,一个“定”
学生齐读:
“定然有/
美丽的/
街市。”
定然是/
世上没有的/
珍奇。
定然是/
不甚/
宽广。
定能够/
骑着牛儿/
来往。
定然/
在天街/
闲游。
师:同学们读得坚定不移,铿锵有力,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到来真的如你们一样坚定?他有没有些许的迷茫呢?
预设:
1.诗行的停顿:两个“我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造成诗情表达上的停顿,“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不信”和“你看”。诗人无法彻底进入幻想世界的焦灼。
2.“流星”这个意象虽美丽,但稍纵即逝,用于比喻幸福有天然的危险性。
3.街灯是“远远的”,远的不是天上的明星,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反而是近在眼前如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见的街灯。诗人的矛盾心情显而易见,现实世界是远的,梦幻世界是近的。
4.“缥缈”一词,意为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诗歌的第一小节所营造的意境美轮美奂,天上人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诗人的一句“缥缈”的空中让人清醒。
师:诗人对理想世界是执著追求的,但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彷徨,对现实的无助。清醒者的艰难挣扎。
配乐表演朗诵(《梁祝》)
画外音:
我经常在海边彷徨,祖国的黑暗现实使我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对理想未来的迷茫刺激着我的心。在一个夜晚,我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女生和男生轮流读,四个“定然”,一个“定”全班齐读。
画外音: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天上的街市》,但天上的街市你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