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八上生物期中期末复习提纲:教材知识梳理读记(上)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二)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1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155考
1.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
眼球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1)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光,并对光有折射作用。
(2)虹膜:含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3)瞳孔:光进入眼球的通道。
①光强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光量,保护内部结构。
②光弱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光量,使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得到足够的光的刺激。
(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充满了房水。
(5)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①看近处物体,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增大,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
②看远处物体,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曲度减小,对光的折射能力减弱。
(6)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
(7)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8)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9)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妙招巧记
眼球的结构
一孔:瞳孔
一神经:视神经
三体: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
五膜: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
2. 视觉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光)→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
知识点2 近视及其预防105考
1. 近视的成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通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2. 近视的主要症状:看不清远处物体。
3. 矫正方法:戴近视镜——凹透镜。
4. 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四要四不要”
(1)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2)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
(3)要定期检查视力。
(4)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5)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6)不要躺卧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7)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8)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知识点3 耳的结构和听觉109考
1.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的。
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1)耳郭和外耳道:收集和传递声波。
(2)鼓膜:产生振动。
(3)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4)耳蜗:含有与听觉相关的感觉细胞,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 听觉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听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3. 保护耳和听力
(1)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
①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称为噪声。
②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力也会受到影响。
③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环境中,鼓膜就会破裂,从而导致听力损伤。
(2)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3)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
(4)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
(5)擤鼻涕时,压住单个鼻孔擤,且不要太用力。
(6)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7)鼻咽部有炎症时,及时治疗。
4. 其他感觉器官
(1)鼻: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嗅细胞,它们能接受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的刺激。
(2)舌: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味细胞,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刺激。
(3)皮肤: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等刺激的功能。
知识点4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神经元117考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与它们相连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1. 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的结构示意图
(1)大脑: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调控感觉(如视觉、听觉等)、运动、语言交流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脑干下部与脊髓连接。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等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如果这些部位受到损伤,心跳和呼吸可能停止,从而危及生命。
2.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的联系通路。
3. 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元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示意图
知识点5 反射和反射弧302考
1. 反射: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 反射的类型
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获得途径 人生来就有 人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
神经中枢 脊髓、脑干等 大脑皮层
时效性 永久、固定的,不会消退 暂时、易变的,可以消退
适应性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举例 缩手的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 望梅止渴、闻鸡起舞、老马识途等
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妙招巧记
反射类型的区分
生来简单非条件,后天复杂为条件;
小脑干髓是简单,大脑皮层为复杂。
4. 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如谈虎色变等。
5. 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如下表所示:
结构 功能
感受器 感受刺激,能够产生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 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在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建立联系,并将神经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 将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 接收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路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弧结构受损时对反射的影响
结构 受损时对反射的影响
感受器 无感觉,无反应
传入神经 无感觉,无反应
神经中枢 无感觉,无反应
传出神经 有感觉,无反应
效应器 有感觉,无反应
知识点6 运动系统的组成118考
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1. 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关节示意图
(1)关节主要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2)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有关。
(3)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 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
(1)肌腹: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2)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可以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知识点7 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的产生153考
1. 运动的产生:骨骼肌接受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骨骼肌收缩→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
2. 在运动过程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
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示意图
3. 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
(1)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2)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屈肘动作(上)和伸肘动作(下)
4. 运动的完成: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参与。运动的能量供应,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知识点8 体育运动与健康3考
1. 关节脱位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2. 骨折后的处理:应注意避免受伤部位活动,可用木板进行固定,以免伤势加重,要在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家长,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3. 为避免关节脱位、韧带拉伤、肌肉受伤等,运动前,尤其是剧烈运动前,要进行热身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准确掌握技术要领、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等,都能有效避免受伤。
知识点9 内分泌腺和激素243考
1.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发挥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的激素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3.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睾丸、卵巢)等,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分泌许多种激素。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4. 人体内的几种激素及异常症状
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主要功能 分泌异常症状
分泌不足 分泌过量
生长激素 垂体 具有调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可以调节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病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 /
胰岛素 胰岛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糖尿病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流加快,也会引起面部的血流量增加。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
5. 人体的生命活动既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知识点10 传染病及其特点83考
1. 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知识点11 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242考
1.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者缺一不可)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鼠类是鼠疫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及时处理患病动物等。
(2)切断传播途径:如环境消毒、戴口罩、不共用餐具等。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体育锻炼等。
知识点12 人体的三道防线127考
1.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还能通过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及特殊的结构清除病原体。
2. 第二道防线:主要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衰老的细胞等。
3.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脾)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它是一种白细胞)组成。能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1)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3)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知识点13 免疫187考
1. 类型
类型 形成 特点 防线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就有 对多种病原体有效,作用范围广 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后天形成 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
2. 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2)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举例
(1)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移植后患者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以抑制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
(2)过敏反应:一种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入侵产生免疫反应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3)艾滋病:一种免疫缺陷病,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①病原体:HIV。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HIV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共用针具,使用被HIV污染的工具拔牙、补牙等,输入含有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已感染HIV的妇女可能通过分娩、哺乳等将HIV传给胎儿或婴儿。
知识点14 免疫规划86考
1. 免疫规划: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
2. 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者其中的抗原性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15 合理用药95考
1. 安全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
2.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要遵医嘱使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但要按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的药物。
3. 用药要求:在使用之前,都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证、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储藏条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 儿童用药:在给儿童用药时,药物的品种、剂型和剂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儿童所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年人用药。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5. 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误用和滥用等。药物误用和滥用可能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危害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知识点16 急救117考
1. 紧急呼救:当遇到紧急情况或意外伤害时,快速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以挽救被救者的生命。
2.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一般情况下,先做30次胸外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交替进行。
3. 溺水的自救:发生溺水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不要挣扎。屏住呼吸,放松身体,尽可能保持头向后仰、面部向上的姿势,使口鼻露出水面。尽力抓住水中的漂浮物。当救护者出现时,不要紧抱住救护者不放,要听从救护者的指挥。
4. 出血和止血
出血:包括内出血和外出血。
(1)内出血: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
(2)外出血:指体表的出血,具体如下:
出血类型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示意图
血液颜色 鲜红色 暗红色 红色
出血特点 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从伤口渗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
处理方式 一般伤口较小、出血不多的损伤多为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这时,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动脉或大静脉出血,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知识点17 健康的生活方式152考
1. 健康: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 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
3.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4. 保持身心健康:心情愉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如下:
①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下棋、打球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②向亲人、老师或知心的朋友诉说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大哭一场。但是,要注意对象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③化解失望情绪时,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心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