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教材期中期末复习教材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重课时 要点口诀记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共81考,单独48考,涉及33考]
知识点1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21考
1. 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 远古人类代表:
远古人类 生活时间 地点 史料实证 历史地位
元谋人 距今约 万年 云南元谋 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蓝田人 距今约160万年 陕西蓝田 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
郧县人 距今约100万年 湖北郧阳 3个头骨化石 /
3. 远古人类遗址发现的价值: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知识点2 北京人43考
生活时间 距今约 万—20万年
生活地点 北京 龙骨山上
体貌特征 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
生产生活 制作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会使用
重要地位 周口店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遗存发现 的价值 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记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属于打制石器,石器制作较为粗糙。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口诀记
北京人,直立行,制工具,猎动物。群体生活在一起,学会用火烧烤食物
知识点3 山顶洞人17考
1. 生活时间:距今约 万年。
2.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 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4. 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 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有爱美意识,有埋葬死者的行为;过着集体生活。
对比记忆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共153考,单独118考,涉及35考]
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53考
1. 农业的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 、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 原始人类的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点2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56考
1. 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和淮河流域。
2. 典型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1)地点、时间: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7 000年。
(2)遗址遗存:木结构水井;大量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等。
(3)生产生活:①房屋主要是 建筑;②农业生产工具 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③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会雕刻等技术(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图片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土,反映了当时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状况。 口诀记
长江流域河姆渡,
干栏房子来居住。
骨耜翻土种稻谷,
制陶挖井养牲畜。
简单乐器和玉器,
磨制石器有进步。
知识点3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44考
1. 仰韶文化:
(1)概况: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这一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距今6 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来看,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2)遗址:
①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 000年。房屋类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会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②西坡遗址:位于遗址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的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图片记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由穴居发展而来,既能遮挡风雨又能保暖;是北方地区人类生活顺应自然的产物。
口诀记
河姆渡与半坡
长江河姆渡,骨耜种稻谷。干栏房同住,陶器能制出。
黄河有半坡,彩陶装粟黍。居住半地穴,制衣养家畜。
对比记忆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
2.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 900—4 400年。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随葬器物差异明显,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共114考,单独64考,涉及50考]
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35考
1. 早期国家形成:在5 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24考
遗址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时间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 浙江余杭 山西襄汾
考古 发现 (1)出土炭化稻谷;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出现大型水利工程、高等级建筑→ 水平较高,统治者的调动、组织能力较强 (2)城内外的贵族墓地和城外普通墓地随葬品对比鲜明→①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②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1)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及陶质建筑材料 (2)大型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小型墓没有随葬品→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3)大型墓葬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4)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5)发现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发现 意义 证实距今约5 000年,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考古 价值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总结 (1)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2)距今4 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知识点3 远古的传说55考
1. 炎黄部落联盟: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 时期。阪泉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并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 尧舜禹的禅让: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历史典故:大禹治水)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二重单元 拉点串线记
时空串联记
拉点串线记
串线1: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
早期 人类 元谋人、蓝田 人、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产 工具 粗糙的石器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骨耜 磨制石器;骨针、骨锥
生活 状况 / 已经会使用火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定居生活;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居住 / / 洞穴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说明:(1)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表明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成套玉器、陶器→表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3)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骼→表明原始社会畜牧业的初步发展。
(4)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乐器骨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表明中国原始社会音乐的发展。
串线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代特点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生活状态 采集、渔猎、会用火、居住以洞穴为主、群居生活 原始农业、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典型代表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
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知识点1 古人类化石 170
知识点2 70 周口店 直立行走 火 北京人
知识点3 3 人工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1 栽培水稻 定居
知识点2 长江中下游 干栏式 骨耜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2 经济发展 长江下游地区 多元一体
知识点3 部落联盟 华夏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