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教材知识梳理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读记版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教材知识梳理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读记版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7 10: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教材期中期末复习教材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课时 要点口诀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共312考,单独240考,涉及72考]
知识点1 秦灭六国40考
1. 概况:公元前230年—公元前   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   为都城。
2.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45考
1. 目的: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2. 措施:
创立 皇帝 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嬴政史称“    ”),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设置 中央 政权 机构 皇帝之下,设有   、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
在地 方实 行郡 县制 概况 全面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 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图示记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历史解释→以皇帝为中心,中央政府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形成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地方服从中央
3.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知识点3 巩固统一的措施127考
1. 目的: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
2. 措施:
领域 内容 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始,圆形方孔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便于交通往来
开凿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军事、 政治 岭南、 东南 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使秦朝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北方 派   北击匈奴;修筑西起   、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口诀记
灭韩赵魏楚燕齐,
大秦帝国都咸阳。
丞相太尉和御史,
郡县推行到地方。
统一文字为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
秦制为基度量衡,
统一车轨筑路忙。
新开灵渠拓南疆,
修筑长城抗北方。
地图记
秦朝形势图
(1)疆域范围:
(2)重要地点:咸阳→秦朝都城;辽东郡、九原郡、陇西郡、会稽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秦朝建立郡县制
(3)重要工程:①长城 秦朝与匈奴大致以长城为界,长城处于农耕区和游牧区之间,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②灵渠 为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共20考,单独16考,涉及4考]
知识点1 秦的暴政10考
1. 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法律严苛,刑罚残酷;实行“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2. 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恣意挥霍,加征粮饷,使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知识点2 陈胜、吴广起义7考
1. 概况:公元前209年,   、吴广在    起义。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起义最终失败。
2.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知识点3 秦朝的灭亡3考
概况: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军队逐渐壮大。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共65考,单独44考,涉及21考]
知识点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9考
1. 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     ”,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2. 西汉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知识点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23考
1. 实行原因:汉初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 措施:
增加农业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鼓励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营造和平环境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关系
4. 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 “文景之治”33考
1. 概念: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 措施:(1)汉文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与民休息。(2)汉景帝 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3)汉文帝和汉景帝 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 表现:
手工业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
商贸 出现富商大贾;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
城市建设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热闹繁华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共193考,单独133考,涉及60考]
知识点1 削弱地方势力47考
1. 原因: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王、地方豪强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 措施:
削弱 诸侯 (1)    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2)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
迁徙郡 国豪强 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建立刺 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   一人,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图片记
历史解释→实施“推恩”,使封国越分越小,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避免国家分裂和政局混乱
3. 影响: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豪强势力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2 加强经济管控58考
1. 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①兴修水利 修建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产量;②农业工具革新 新型播种工具   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2. 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1)措施:
统一货币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盐铁和酒官 营、专卖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平准均输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征税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图片记
五铢钱
史料实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知识点3 尊崇儒术73考
1. 措施:(1)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把   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2.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4 北击匈奴15考
1. 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中,卫青、霍去病率精骑沉重打击了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2. 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口诀记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主父偃,监察刺史官。
重农兴水利,盐铁铸币专。
尊儒办太学,击匈边疆安。
知识点5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概况: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共18考,单独9考,涉及9考]
知识点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6考
1. 东汉建立:25年,   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 “光武中兴”
(1)统治措施:①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⑤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3)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①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良田;②手工业 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知识点2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考
中央:外 戚、宦官 交替专权 表现
影响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地方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3 黄巾起义1考
1. 概况:184年,   (创立太平道)等领导黄巾军,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后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起义最终失败。
2.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共203考,单独158考,涉及45考]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64考
1. 背景: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概况:公元前138年,   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地方,西域各国派使节来到长安。
3. 意义: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丝绸之路104考
陆上 丝绸 之路 形成 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
路线 及交 流概 况
作用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 航路 (1)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2)今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   
知识点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35考
1. 西汉:公元前   年,西汉朝廷设置      ,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
2. 东汉:(1)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2)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      ,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地图记
 丝绸之路图
特点:路线长,途经多个政权、国家和地区,连接不同政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口诀记
张骞凿空西域行,
丝绸之路始繁荣。
设立西域都护府,
西域归入版图中。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共157考,单独128考,涉及29考]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52考
1. 发明:   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 改进: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工艺。(改进之处: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 影响:(1)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63考
1. 医学:
人物     华佗
成就 (1)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该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2)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1)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2)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3)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评价 东汉末年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东汉末年名医
口诀记
中医历史很悠久,
一代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巨著成,
辨证分析治未病。
外科鼻祖是华佗,
麻醉药剂麻沸散。
创编五禽强身体,
源远流长贡献大。
2. 数学:《     》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3. 农学:《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知识点3 司马迁与《史记》36考
概况:《史记》作者是    (西汉)。该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4 道教和佛教6考
1. 道教的产生: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2. 佛教的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二重单元 拉点串线记
时空串联记
拉点串线记
串线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不同点 相关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时期 西周实行 秦朝实行
地方与中 央的关系 地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地方由中央直接管辖
方式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和功臣等 郡和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权力/义务 (1)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 (2)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军队要服从周王调遣 (3)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
作用 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相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一定时期内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4)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出的历史趋势。←唯物史观
历史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串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与正式确立
阶段 表现
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 (1)实践: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理论总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正式确立: 秦朝 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串线3:中国古代统治理念的变化
答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知识点1 2070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知识点3 周武王 血缘 国人暴动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1 春秋时期
知识点2 尊王攘夷 齐桓公 民族交融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县制 秦统一中国
第7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1 道家 无为而治
知识点2 论语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知识点3 仁政 非攻 韩非 法 孙子兵法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1 二十四节气 扁鹊 黄帝内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